一根木头
文/吴杏琪
一
草河村,地处金郁平原延伸地带,北回归线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从中间穿过。站在高处眺望,整个村子像是一颗被精心镶嵌在广袤绿色锦缎上的纽扣,微风吹拂着大地,好似有一双轻柔的手,漫不经心地撩动着无垠的绿野。
草河村是我从小待到大的地方,我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近几年我在外求学,寒暑假期间经常去外地做兼职,鲜少有机会在村子里长时间待着。大学毕业,应届考研失败,我回到了村子里备考。
在我房间的窗户往外看去,就能看到草河村的活动中心,那里有一口公井和一棵龙眼树,近几年地面已经用水泥硬化,还装了一盏太阳能路灯。村里的人经常坐在龙眼树下纳凉,手里摇着蒲葵扇,嘴里谈论着村里的家长里短,我喜欢远远地观察他们,听他们闲聊的内容,虽然有时候不太听得清楚。
阿城不爱参与村里人的闲聊,有时他独自坐在那棵龙眼树下静静地抽烟,像一根沉默的木头,又黑又瘦,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近乎木讷的沉静,衣角随着风轻轻摆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二
阿城是草河村出了名的倔木头,在这个不大不小的村庄里,人人都晓得他的倔脾气,就像晓得村里那棵龙眼树活了多少个年头一样。
平日里,阿城总是寡言少语,不擅长和人打交道。每天天刚亮,阿城就扛着一把锄头走向自家的田地,一下又一下地翻着土,或是除草,动作机械而又熟练,像一台不知疲倦为何物的机器。直到晌午,太阳明晃晃地挂着,整个村子被晒得没了生气,其他同样出去干农活的村民早早就回去准备午饭,他还在地里折腾,只戴着一顶草帽,阳光火辣辣地照在他身上,汗水早就湿透了他的后背,他也只是偶尔直起腰,掀起衣服下摆擦掉脸上的汗水,然后坐在田埂边点上一根烟,抽完后,习惯性掐灭烟头又接着劳作。
阿城那股子倔强的劲儿,让村里的每个人都印象深刻。不过现在村子里只有几个老人愿意搭话,其他年轻人几乎都不愿意跟阿城说话,因为他浑身脏兮兮的,常年穿着满是黄泥印子的白色衬衫,身上混杂泥土和汗水发酵的酸味,让人不愿意靠近。唯独圩日会稍微捯饬一下,穿上还算干净的衣服,背着一个洗的发白的面粉袋,背带是用鞋带打结拼接的,骑上他那辆破旧自行车赶去趁圩,其他时间他都不修边幅地和土地打交道。
三
在村里备考的这段日子并不平静,村里人一见到我,总爱问我怎么还没找到工作,是不是要求太高了,读完书出来就失业了,甚至读书无用的论调又在老一辈人的口中卷土重来,我理所当然被当成反面教材。沉默寡言的阿城也不例外,每次放牛回来经过我家,就会走上前来询问我关于工作的事儿,但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包分配工作的阶段,也许我是村子里唯一主动搭理他的年轻人,让他有了表达的欲望,不过来来回回都是那几句:现在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工作啦?你想做什么工作呀?不用讲究那么多的,能混口饭吃就行,能吃上公家饭最好。给我念叨了好几次,再后来可能是怕伤及我敏感又脆弱的自尊心,他不爱念叨了,只是偶尔感慨:时代变了,时代真的变了!我明白他的意思,现在选择多了,迷茫也多了,漂浮不定的时候最能感受到生命力的跳动。
四
小时候曾听奶奶说过:“阿城其实是兄弟几个里最被看好的,可惜了。”阿城的爷爷三十来岁在屋后面的竹林被贼打死了,奶奶悲伤至极,无依无靠,带着阿城的爸爸改嫁去了隔壁村。阿城的爸爸长大后又回到了草河村,在村子里完成了结婚大事,生了三个儿子,阿城是老大。
阿城爸爸一家在村子里不受待见,阿城的其他兄弟唯唯诺诺,从小任人欺负惯了,阿城是兄弟几个最有魄力的,没有人能欺负到他头上。村子里的一些老人明面上虽然不敢大张旗鼓地赶他们走,但常常在背地里,趁没人看到时,挥着竹鞭对阿城兄弟几个说:“你们不是这个村的,你们都是隔壁村的,滚回去。”阿城只当他们在说屁话,一有人想打他,他一溜烟就窜到龙眼树上,朝着下面的人做鬼脸。
再长大一些,阿城不躲了,直接抢过那根鞭子,眼睛里流露出从小滋长且积累已久的恨意,他用手指着那人的鼻子,恶狠狠地说:“该滚的是你,老不死的东西。”老人被气得瘫软在地。此后,阿城的出格行为就在村子里传了个遍,村里很多人指责他不尊敬老人,长坏心了,但更多的是开始对他畏惧三分。年轻人心中滋长的恨意,无法想象何时爆发,以什么样的形式爆发。
五
阿城虽然倔,但本心不坏,而且很孝顺,凭借一身牛劲在生产队干得有声有色,帮家里挣公分,把读书的机会给了弟弟们,他小学没毕业,就一直在家里帮忙。18岁那年他报名去当兵。离开草河村后阿城才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光有力气没有用,没文化是一件会处处碰壁的事。
当年空军去部队里特招飞行员苗子的时候,他看着那张试卷,两眼发黑,一窍不通,最后交了白卷。后来阿城常常遗憾这一点,痛恨自己没有文化,书里有很多他不懂的知识,也许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儿,但他想不明白,也很难想明白。后来在一次野外生存训练时,一不小心被树根绊倒,弄瞎了右眼,不再合适训练,阿城被分配到生产基地负责养猪,没几年就退伍了。
退伍后的阿城只身一人去桂柳地区学烧砖,辗转多地的砖窑工作。三十多岁回家相亲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有了孩子的阿城,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心里边的倔强与不甘,似乎被孩子的笑声柔化了,他学着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
六
天意总爱捉弄人,阿城的妻子因肝癌走得早,村里人都劝他要再讨一个媳妇,但阿城的倔劲又上来了,他从没想过再娶。此后阿城又当爹又当妈,倾入全部精力,拉扯儿子长大。本以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日子会慢慢好起来,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但阿城的想头,从养活孩子长大,变成了帮衬孩子建立小家庭。尽管儿子多次强调不需要他做这些,但他有他的执着,这种执着,是大部分做了父亲的人都会自然而然产生的。
阿城不挑工,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当过建筑工人,在大城市搭钢筋水泥架砌砖;做过环卫工人,每天开着一辆三轮车扫大街树叶和清理垃圾桶;当过搬运工,一口气能抗两三袋水泥上楼,刚去外地工作时,没有落脚的地方,晚上就在公园的长凳过夜,把行李紧紧揣在怀里,后面租了个单间,但依旧特别节省,晚上经常不开灯,省电费;洗澡就是每隔两天就去附近的河里刷两下,省水费。他认准了要节省,他的倔强就把这种品质发挥到极致。
七
后来阿城年纪越来越大,不再适合到处奔波,他在一个大排档做起了服务员,负责送菜,收拾餐具等工作,直到60岁,老板多付了两个月工资就不给他做了。回到草河村,阿城开始折腾荒废的土地,种上了花生、水稻、淮山、玉米、木薯等,样样都种一点,但是不算多,他做得来。此外他还养了二十多只鸡鸭鹅,等过年过节就拿去换钱。牛是近两年才养的,一是方便犁田,二是能生小牛换钱。他不怕辛苦,虽然被晒得黑瘦,但他的身子骨很是硬朗,尤其是走起路来那腰杆子永远挺得直直的,似乎从未被压弯过。
我们聊天次数不多,我有幸路过了他的昔日往事。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在村里人看来,阿城依旧是那根不声不响的“木头”,但我深知,他宛如一棵沉默的树,在岁月的土壤里默默向下扎根,在独属于自己的一隅,笃定且踏实地迈出每一步,始终紧紧守护着内心的质朴与纯粹 。
阿城确实是一根木头,仔细想了想,其实我也是。
作者简介:
吴杏琪,笔名:元许,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业余写作,目前暂未有发表作品。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士兵突击》里的“艰巨在于平淡,光荣在于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