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白 水

生产队村里分地了,我们小孩子跟着看热闹。队长带着许多社员,在一块块地里忙活,手拉皮尺来回量距离,用白石灰划定地界。谁家分到地了,非常严肃认真地在石灰线上栽石头,或砸下木头橛子,有的还在线上往下挖坑,里面倒入石灰,这样标记好界限,更不容易改动。
还是那些地,成了社员自家的,自种自收,结果就不一样。第二年,家里的粮食多一些,烧火做饭的柴火多一些,我们小孩子们吃饭也就多一些,肚子饱了,身上觉得有力气,也更加暖和。有时也跟着大人下地,在田野里自己玩。大人们总是忙,闲不下来,往村外自家的地里跑。
很快就要自己学着干活了,听大人讲,男孩子不吃十年闲饭。先是背着粪箕子去村外刨草喂猪,慢慢的跟着大人去地里翻土种庄稼。爸爸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干么在干么,刨地、除草、收割等,很容易。只是力气还小,就先少干一点,多休息会儿,也可以附近玩一玩,等有力气了再接着干。
春天的时候,太阳暖暖地照着,南风和煦,好像大地上也冒着热气。田地里土壤松软,田埂上一些越冬的野草开始冒出新芽,白蒿、苦菜、蒲公英等。叶芽鲜嫩,周围还残留着去年长出来又枯干的叶片。它们经历了寒冬冰雪的覆盖,现在晒着温暖的阳光,冰消雪融,土壤湿润,变得那么松软,都鼓足了劲儿,在春风中尽情舒展,抖擞精神,奋力生长,浑身熠熠生辉的模样。
有时看看我们的村庄,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那么亲切,那么可爱,不由得出神,忘了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岸边的柳树已经绿意盎然。枝条细长柔软,远看如雾如烟,蜿蜒连绵。曾经折下枝条编帽圈戴在头上,曾经拧了树皮抽出木条,做成小哨,吹出带着青涩味道的好听的声音。村里的槐树、杨树、榆树等还没有发芽,阳光照在屋顶上、院子里,整个村庄都暖洋洋的。偶尔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不知是谁家的孩子乱转悠,惹出了动静。村头谁家的杏花开了,像一朵白云,那么鲜明滋润。谁家的桃花开了,像一片红霞,那么灿烂温暖。看见自己上学的校园,整齐的教室,平坦的操场,耳畔好像响起下课的铃声,还有伙伴们的喧闹声。
眼看村子不断发生变化,周边建起一座座新房子。崭新的砖瓦石头,门窗油漆锃亮,玻璃闪着光。改革开放了,分田到户,家家都在忙,到处都在发生变化,就如这春天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村庄外是一块块田地,靠近村子的是水浇地,麦苗已经返青,绿油油的那么旺盛。以前好像没见过这样的景象,大概是因为那时还小,不曾留意看,或者因为在生产队里种地,不如现在种得好。离村子稍远的是山岭上的旱地,虽然还没有什么庄稼,但许多都已翻整好。有的已经起垄准备秧地瓜,远远看去,像水面上泛起的道道波纹。有的已经耙得非常平整,像床上铺好的棉被一样,要种花生。有的还没来得及整好,人们正在抛洒农家肥,或正在用牲口耕地,或者就自己动手,用大撅头、铁锨来翻地。
在这一块块土地上,人们精耕细作,像绣花一样。到了夏天就会披上绿装,各种庄稼茁壮成长。到了秋天,便到处五彩斑斓,金黄的谷子、火红的高粱、亮晶晶的豆子、节节高的芝麻……大地上堆满珍宝,天空中都飘着香气似的。这是我们的土地,是我们自己家的土地,生长万物,养活了这些人。我们吃的煎饼、馒头,喝玉米粥、菜里面的油,都是从土地里出来。这脚下的土地多么富饶,多么神奇!站在这土地上,便觉得安稳,觉得生活有信心,有力量,就像这地田地里的庄稼,这山野上的草木一样,沐浴阳光雨露,永远生生不息。
自然,地里也不是凭空就长出粮食,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我也长大了,饭量变大,力气也增多,那就不能随便瞎转悠,要认认真真下地干活了。去地里和爸爸一块儿除草,割麦子,收玉米,或者翻整土地,撒种子、秧地瓜等,什么活都要去干。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爸爸妈妈忙不过来,自己不干活怎么行?只要吃饭就得干活,就得好好干活,“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爸爸说。想想小时候,还在生产队里,家里分不到多少粮食,一年到头粮食都不大够吃,地瓜面的黑窝头、硬煎饼,也是好东西。现在是玉米面的煎饼,还能经常吃上白面馒头,菜里也有更多油水。生活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好,怎么不下力气呢?爸爸说他小的时候老是吃不饱,奶奶说以前闹过饥荒,人饿得没办法,就去啃树皮。庄稼人过日子,要老老实实,该干嘛就干嘛,不能偷懒耍滑,最后只是自己糊弄自己。
上初中了,离家到附近镇上住校念书。假期或者周末回家,都要帮着干活。渐渐觉得个子变高一些,腿粗胳膊粗,长出了肌肉,浑身有力气。手掌上磨出茧子,指头肚变得硬邦邦的有棱角。也曾磨起过水泡,用缝衣针挑破,里面的水流出来,几天就好了,外面的一层皮干掉,里面又长出新的来。爸爸的手上满是茧子,指头上裂开缝来,看着让人心疼,可是爸爸从不叫苦喊疼,一个劲儿的干活。跟着爸爸身边,我觉得也成了大人,什么活都能干,都会干,身上满是力量,心中也朦朦胧胧地滋生希望和梦想。
记得那一天,我和爸爸一早吃过饭,去南岭上起地瓜垄。先用大镢头把土刨开,两边往中间搂一搂,胯下慢慢堆出地瓜垄的模样。土坷垃要敲碎,有小石子要捡出来扔到田地外荒坡上。刨完后再用铁锨进行修整,地瓜垄更高、更陡、更整齐。这块地比较小,使不开牲口拉犁耕地,只能用人工修整。
春寒料峭,我们还穿着棉袄,干一会儿便觉得热了,身上微微冒汗,解开衣扣歇一歇,下下汗再接着干。周围的地里陆续来了人,打个招呼说句话,各忙各的。四下里响起吆喝牲口耕地的声音、大镢铁锨碰着石块的声音,山坡上有羊群“咩咩”叫的声音,空中传来鸟儿的“啁啾”声……这是春天的田野啊!野草在萌发,土地那么暖和、松软,像温床一样,很快就要秧地瓜、种花生、播豆子等,然后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秧苗,到处是希望。
拄着大镢柄休息一会儿,喘喘气。爸爸说:“你看那个河沟里的人,他在河边砌上石头,把下边的沟里的土挖出来填上,就造出地来。他真是太勤快了,天天开地,一小块一小块的,有的只能种几棵庄稼,积少成多,也打不少粮食呢。”我看到不远处邻居张大叔也在刨地,他曾当过生产队长,只干了一年就不干了。那时他不大下力气,好说大话出风头,嗓门高嘴皮子溜,不知怎么就当了队长。他手里拿着个哨子,在大街上吹得“嘟嘟”响,催促大家下地干活。他也在田地里到处转悠,指手划脚,但大家都不听他的。现在他老老实实下地干活了,一搞承包分地自己干活,不少人好像变了个样子似的,拿出精神来,认真下力气干活。不干不行,不好好干都不行,粮食打得少,自己不够吃,还让人笑话。有活干,有饭吃,吃着也更放心,更高兴吧。
快到中午了,我和爸爸干完活,扛着大镢铁锨回家去。看看刚整好的田地,心里涌出一种成就感。到了秋天,这垄里就能刨出许多红色地瓜来。慢慢地走,休息休息,喘喘气,也看看四下的风景。不知看过多少次了,可总是觉得那么新鲜,那么好看,让人不由得感动。山上的松柏更加青翠,河畔的柳树如烟如雾,村边又增加了几排新瓦房,村头盛开着杏花、桃花,村外麦地绿油油的发亮,许多新翻的田地平坦整齐,炊烟在村里房顶上袅袅升起……
忽然,村里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响了,一阵熟悉的歌声飘飘荡荡,传到村外的田野上。是这两年刚出来的流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上学期老师教唱过,没大学会,记得那欢快活泼,有生气有力量的音乐旋律,此时如层层波浪从温暖的空气中涌来,那歌词也真真切切地传到耳朵里:“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音乐和歌声在田野上铺展、回旋、荡漾,是因为春风吹拂、阳光照耀,大地上热气升腾吧?歌里唱的正是我现在看到的自己家乡的景象啊!那音乐,那歌声,正是我心中的感觉,正是眼前这个世界的样子!我正走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上,正和爸爸一起,还有许多父老乡亲,修整土地,要种下许多美好的希望!歌声婉转活泼,在春风中飘荡,进到耳朵里,进到心里面,那么舒服熨帖,让人不由地感动。歌声响亮飘扬,传向远方,许多地方也在响起这首歌曲,无数的人们在广阔的田野上,辛勤劳作,种下希望,沐浴阳光雨露,伴随和煦的春风,蓬勃茁壮地生长。
多少年过去了。我还会想起那天的景象:春天到了,我和爸爸一块儿去劳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多少年来,这首歌的旋律一直在耳畔回响,家乡的美景一直镌刻在我心上。无论我走到哪里,想起少年时和爸爸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心中总是充满生机和力量,充满希望和梦想。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