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照千古》
林居正
刘邦从不事生产,到巧遇吕公,再到娶妻吕雉;从落草芒砀,到雍齿叛丰,再到刘项合兵;从纪信替死,到约法三章,再到逃脱“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从楚汉相争,到鸿沟为界,再到“深挖洞,广积粮,缓称霸”,直至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
刘邦称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却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这也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出处。
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历史不能忘记纪信替死封城隍的故事:纪信,赵人汉将。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由于身形及样貌恰似刘邦,在荥阳城危时假装刘邦的样貌,向西楚诈降,被俘。项羽见纪忠心,有意招降,但纪信拒绝。最终被项羽用火刑处决。
公元前204年的荥阳围城,在楚军铁骑将汉王旗号团团围困之际。纪信望着粮草将尽的城池,向刘邦献上惊天之计:他穿上赤龙袍,乘着黄幄车,在两千妇女的簇拥下高呼“汉王出降”。当项羽发现中计时,真正的刘邦已从西门遁走。这场惊天骗局以纪信被烧死在烈火中落幕,却在历史深处点燃了更为持久的道德火焰。
这种君臣间的生死置换,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计谋。纪信用生命演绎了“忠”的最高形态。他的选择不仅解救了刘邦的性命,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对汉室正统性的神圣加冕。熊熊烈火中的死亡,成为新王朝合法性最震撼人心的献祭。
记得1993年春天,我有幸到山西长治旅游,特地游览了“天下都城隍庙”。位于山西长治市长治县城天紫岭山,被称为“天下都城隍”,是道教城隍神系统中的最高等级,统管天下所有城隍庙。其独特之处在于远离城乡,依山而建,恢宏壮观。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在此避难并许愿,后封其为“天下都城隍”,使其成为全国城隍庙之首。
我们知道,城隍是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山西长治天紫岭上的“天下都城隍庙”,香火缭绕八百年不衰。这座被历代帝王敕封的"天下都城隍",供奉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幽冥之主,而是汉初替刘邦赴死的忠臣纪信。一个被烈火吞噬的肉身,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升华为护佑万民的神灵?这背后暗藏着中国政治传统中独特的“忠义封神”和“忠魂千古”的传奇!
“天下都城隍庙”坐北向南,东西长22.1米、南北宽44.25米,占地面积977.9平方米。据庙内碑碣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光绪十年(1885年)、民国三年(1914年)屡有重修。一进上下两院布局,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戏台)、献亭、正殿,两侧分别对称有钟、鼓楼,东、西看楼,东、西配殿,东、西耳殿。
长治都城隍庙的特殊地位,源自其独特的时空故事。选址海拔最高的天紫岭,暗合“天听自我民听”的政治隐喻;“与天为党”的上党地形,赋予神庙沟通天人的神圣性。历代帝王巡幸时的敕封仪式,将这座山巅庙宇变成展示“君权神授”的天然道场。
按照中国和民族的传统,县级及以上等行政设置的地方都有城隍庙。当然,除了“天下都城隍庙”之外,我国重要地位的城隍庙还有如下几处:一是陕西武功“都城隍府”位于咸阳武功县,始建于北周,已有1500多年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曾封其为“辅德王”,并赐王冠黄袍,使其成为全国地位最高的城隍庙之一。 长安王曲“十三省总城隍庙”。二是陕西长安区王曲镇,始建于汉代,明代时被称为“十三省总城隍庙”。其历史悠久,地位显赫,是研究中国古代城隍文化的重要遗址。三是长治潞安府城隍庙,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府级城隍庙。其建筑群沿中轴线布局,规模宏大,是潞安城辉煌历史的见证。作为长治人的文化生活中心,其香火旺盛,影响力深远。当然,北京市也有城隍庙,上海城隍庙更是大名鼎鼎、人头攒动。
事实上,刘邦称帝后追封纪信为“忠烈侯”,开启了官方神化的进程。至唐宋时期,纪信逐渐被纳入城隍神体系,明清两代更获“威灵公”、“忠祐王”等封号。这种层层累加的神格塑造,暗合着历代帝王的政治诉求:将忠君思想具象化为可膜拜的神灵,使道德教化获得超自然的威慑力。
当然,城隍神的职能演变颇具深意。作为冥界的地方官,纪信既要裁决阴阳诉讼,又要护佑城池安宁。这种双重属性恰似帝王政治的镜像:阳间的皇权需要阴间的道德秩序来维系,人间的律法需要神界的报应来补充。都城隍庙中"惩恶扬善"的匾额,实则是帝王治术在幽冥世界的延伸。
因为喜爱浏阳河缘故,因此每当去浏阳老虎山的“古城隍庙”,我也时常想起千年古柏下的“天下都城隍庙”,而且心中常常澎湃着历史的回响:纪信从忠臣到城隍的蜕变之路,实则是中国政治文明中“以神道助王道”的典型样本。那些缭绕的香烟里,不仅飘散着民众对正义的期盼,更沉淀着帝王将相对永恒统治的渴望。这种天人感应的政治美学,至今仍在华夏大地的庙宇飞檐间流转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