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积极:心理咨询中的多元价值探索与存在主义转向
——读徐继红工作心得有感
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在当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徐继红提出的“非积极导向”咨询理念,犹如一道划破传统认知的思想锋芒,深刻挑战了以“积极改变”为圭臬的主流范式。这一观点的革命性在于,它不仅解构了“积极”话语体系的霸权地位,更将咨询的终极目标从外在标准的迎合,转向来访者真实存在状态的内在价值挖掘。
一、被规训的“积极”: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
现代社会将“积极”塑造为一种近乎道德化的价值标准,这种文化规训不可避免地渗透进心理咨询领域。传统咨询目标常将“恢复社会功能”“提升成就动机”“消除负面情绪”作为核心指标,暗含着对来访者生活状态的隐性否定。例如,抑郁情绪被简单定义为需要消除的病理现象,而忽视其作为人类复杂情感体验的存在合理性;失业状态被视为亟待纠正的失败标志,却忽略了个体在职业之外可能获得的精神成长契机。
这种单一化的价值取向,在临床实践中衍生出多重困境。当咨询师执着于将“积极改变”作为默认目标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自身价值体系强加于来访者,导致咨询关系异化为改造与被改造的权力博弈。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导向容易让来访者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当他们无法达到社会定义的“积极”标准时,反而会加剧挫败感与无价值感。
二、存在的本真:重新定义幸福与价值
徐继红的理论突破,本质上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实践延伸。她敏锐地指出,所谓“无用”状态往往是个体突破社会规训、回归生命本真的契机。以隐居山林的自由职业者为例,在主流价值体系中,他们可能被贴上“逃避现实”“缺乏责任感”的标签;但在其内心世界里,远离职场竞争的宁静时光、与自然对话的灵性体验、专注创作的纯粹快乐,构成了完整且自洽的幸福体系。这种“无用之用”,恰恰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在咨询实践中,这种理念要求咨询师具备极高的价值中立能力。面对深陷“人生低谷”的来访者,咨询师不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帮助来访者深度体验当下状态:引导长期失业者关注烹饪时的专注、陪伴家人的温情;协助社交恐惧者感受独处时的自我对话与心灵滋养。通过这种方式,来访者逐渐意识到,幸福与价值从未缺席,只是被社会主流叙事遮蔽。
三、咨询范式的重构:从改造到共在
基于此理念的咨询实践,需要咨询师完成从“问题解决者”到“存在陪伴者”的角色转换。咨询过程不再是机械地设定目标、执行干预,而是通过真诚的共情与对话,协助来访者解构既有价值框架,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这种转变要求咨询师具备深厚的哲学素养与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来访者看似消极的表述中,捕捉到潜在的生命力与价值感。
例如,一位因学业挫折陷入自我怀疑的来访者,在咨询师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备考期间培养的自律习惯、对知识的深度思考,以及与父母在困境中建立的情感联结,这些都是超越考试结果的宝贵收获。这种认知的转变,并非通过传统的认知行为干预实现,而是在平等对话中,来访者自主完成的意义重构。
徐继红的理论为心理咨询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心理成长并非简单地向“积极”靠拢,而是帮助来访者在任何生存状态下,都能建立与自我、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这种理念的价值,不仅在于拓宽了咨询实践的边界,更在于重新定义了人类幸福的本质——它不在外界标准的追逐中,而在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全然接纳与深刻理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