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庙头社区新时代文明十二家组织其优秀家人赴距该社区仅有3公里远的国家AAA级景区金斗山游学,瞻仰抗日英雄纪念碑,敬拜薄姬塑像,学习践行“抗战、孝道”文化,助力家风建设高质量的发展,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薄姬庙就处在金斗山之巅。据县志记载,薄姬庙原称薄姬祠,建于东汉安帝时期,至今已2000余年。但由于年久和朝代更换,庙院或损于自然,或毁于战乱,据石碑记载,清乾隆二十六年又一次修复了这座庙宇。1944年5月13日,遭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庙院由此毁灭。2007年,家住金斗山下龙窝村的司小康先生,决定出资重修薄姬庙。投资上亿元资金先后建成了薄姬殿、山门、东西客房等。整个庙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下了皇子刘恒,即汉文帝。薄姬知道宫廷斗争的残酷现实,便苦读《道德经》,领略道家思想的精髓,用好清净无为的奉道家无争无为思想,又践行儒家仁孝观念,为国人树立了一个宽厚仁慈、与世无争的慈母形象。在她的教育下,他的儿子刘恒(汉文帝)和孙子刘启(汉景帝)当上汉朝皇帝后,首先,他俩特别重视农业的生产发展,他们在继承汉高祖时期的“与民休息”的基础之上,更是多次下诏减免农民的田租和徭役。汉文帝更是将原本“十五税一”的低税率降至“三十税一”,极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在劝课农桑,鼓励农业发展。之外,还开放国家的山林川泽,鼓励农民发展副业,允许商业流通。其次,改革法律,他们废除了秦朝时期很多残忍的不人道的刑法,如连坐法和车裂等残忍的肢解肉体的刑法。还有,汉文帝和汉武帝特别的节俭,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以朴素简单为主,反对铺张浪费,两人在位总共四十多年,不曾有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做法。国家都治理得非常的好,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对母亲非常孝顺,相传母亲卧病三年,他衣不解带,在床前侍奉了三年,并亲尝汤药,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用。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薄姬为太皇太后。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汉景帝下诏,在长安、洛阳建薄太后庙。
到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大力推行汉文帝、景帝、武帝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理念,把薄太后晋升为高太后。此后两千年间,全国各地广建薄姬庙,以供奉薄姬这位伟大的母亲。
抗日英雄纪念碑坐落在金斗山景区薄姬庙西,是为纪念在这块热土上与日寇殊死战斗的抗日英烈而建的。
纪念碑碑文记载了那段令人难忘的金斗山川军抗日阻击战的历史。
那时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三日,抗日名将李家钰将军所部104师310团在新安县铁门镇辖区的云梦山和金斗山布防,主要任务是掩护集团军撤退,阻击日寇西进。但驻守金斗山仅有一个连的兵力。金斗山顶有薄姬庙,庙周围有寨墙。守军可据寨坚守。这一天,山野间的晨雾还没有散尽,战斗就打响了,日寇先用大炮对金斗山上的守军阵地进行轰炸,整个山都在炮声中剧烈地颤动。炮轰过后,日寇怪叫着向山顶冲。守军和当地自愿参加的群众,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退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近中午时分,气急败坏的日寇指挥官又动用飞机对山顶轰炸。霎时,山顶成了一片火海。一发炮弹呼啸着落在了连长的身边,连长和机枪手牺牲了。一位排长光着膀子,抱起一捆手榴弹,和一名战士一起跳下寨墙……。连队伤亡惨重!
连长的妻子一改平日的温柔,她拼命地甩开拉扯着她的手臂,扯去罩在上身的军装,露出红绸做的上衣,拼尽全力地尖叫一声,拿起两把手枪,纵身跳下寨墙,冲向日寇。扑上来的日寇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一阵慌恐撤退后,这才纷纷把目标对准了她。一串子弹射进了她的胸膛,她摇晃了一下,拼尽力气射出枪膛里的最后一发子弹,然后她慢慢倒下壮烈地牺牲了。
入夜敌人攻上寨墙,守军仅有八人在群众的引导下,从小路突围,余下官兵和日寇进行肉搏战后,全部阵亡。此战,当年抗日川军共打死打伤日寇约200余人,虽付出沉重的代价,却出色地完成了金斗山阻击战任务,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日上午9时,该文明十二家组织其优秀家人驱车从所在的庙头社区向金斗山景区进发,9时30分到达目的地。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满山松柏,郁郁葱葱,百花盛开,空气清新,景点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确实是一个游学提高进步的好地方啊!
当日上午9时35分,游学第一站是参观中国古代二十四孝长廊。该文明十二家的家人们从这个长廊东侧依次向西移动,他们认真地看,轻声地念,用心地思考,进而伫立在一块块孝板面前分享学习感受。
特别是在“王祥卧冰 为母求鲤”孝板面前,大家都为王祥的孝道所感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咱要向王祥学习,好好给父母亲尽孝。”
而在“亲尝汤药”孝板面前,大家都很敬佩这作为一国的皇帝刘恒,他国事那么多,还能亲自尝药,让母亲薄姬服药。他把孝道做得真好啊!
当日上午10时,游学第二站是敬拜位于薄姬殿内的薄姬塑像。看着薄姬的面容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该景区的讲解员怀着崇拜的心情,给该文明十二家的家人们讲解了薄姬太后不平凡的人生。
站在薄姬塑像前,该文明十二家的家人们思绪万千,薄太后正是靠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善良的贤德、淡泊如水的品性,教育好了两代明君,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福音。为此,她成为古往今来最幸福的母亲,也赢得了世世代代黎民百姓的尊重和敬仰。
当日上午11时,游学第三站是瞻仰抗日英雄纪念碑。该文明十二家的家人们站在纪念碑的碑文前面,目视碑文,认真地听着会长邓书锋带有感情的颂读碑文,真正知道了81年前发生在这纪念碑周围那次打击日本侵略者战斗的场面是那么的惨烈且让人不忍目睹啊!
在纪念碑前,他们仿佛闻到了刺鼻的硝烟,好像又听到了炮声隆隆。更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动情地说:“我们一定要讲好抗日英烈故事,汲取红色营养,学习抗日英烈的爱国精神,干好家风志愿者工作。”
当日上午11时50分,该文明十二家的家人们将要结束这次游学。他们来该景区的留影地方留影。望着写在鲜红的党旗旗面中央的苍劲有力金黄色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八个大字,他们的感想真的是很多很多……。是啊!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必须遵守的原则。而这个八个字同样也是家风的人一定要遵守的原则,只是内容有所不同,那就是让“所有的家人幸福美满,使所有的家庭和谐发展”。
这次赴金斗山景区游学成功的进行,在这该文明十二家家人的中间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们一致表示:“要以抗日英烈、薄姬太后、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主人公为榜样,热爱祖国,担当起社会责任,去创造性地工作,助力家风建设工作,努力使我国4亿多个家庭和谐幸福美满,为圆好中国梦,做出文明十二家的每个家人应有的贡献。”
附件之一:本报道的配音歌曲《文明十二家之歌》附件之二:本篇报道的作者简介
作者个人简介:
李志华,男,生于1964年11月11日,家居新安县南李村镇仙桃村,毕业于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新闻系,职业工人,中共党员,爱好新闻文学,是新安县作家协会的会员、新安县作家协会挹月文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全国著名网刊《京津冀.头条》的特约撰稿人,全国著名《天赋文学社》的特约作家,全国著名网刊《木子存香文学微刊》的特约撰稿人。自1991年秋采写编稿件以来,个人作品多发表在县级以上媒体(主要发表报纸、电台、杂志)及全国著名网刊上,还曾在新安县计生委、新安县党史研究室征文中获过奖并被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