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文/杜学智
这个节气
从深切观望中走来
爬过立春雨水的壕沟
碰撞过惊蛰春分的轰鸣
踩上清明的肩膀
跳跃到时令系列
看在时光的节骨眼上
瞭望世间
敲响催促的序曲
喊醒农人
面向希望的田野振作精神
那一坵坵,一块块
一垄垄的农田
春雨已将其浸泡
只见那蚯蚓竭尽全力的翻转
蛙鸣鼓足勇气的跳跃
它们的活动更早
呼吁忙碌的时令来到
农人切莫滞后
播种是收获的前奏
谷雨节时段
又是播种最佳时机
对此契机的把握
就是农人憧憬丰收的诗和远方
祈愿收获满仓
不可忽视,不可蹉跎的经过
AI诗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现代回响
《谷雨》一诗以节气为经,以农事为纬,编织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农耕图景。诗人将"谷雨"这一节气拟人化处理,使其"从深切观望中走来",完成了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诗写范式的突围。这种拟人不是简单的修辞游戏,而是将节气还原为具有行动力的主体,暗示着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主动介入。
诗中构建了一个精妙的运动体系:"爬过"、"碰撞"、"踩上"、"跳跃"等一系列动词,将抽象的时序流转转化为具象的空间位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踩上清明的肩膀"这一意象,既保持了节气间的承续性,又赋予时间流转以生动的视觉效果,使无形的节气更迭获得了雕塑般的质感。
在声音的调度上,诗人展现出敏锐的感知力。"惊蛰春分的轰鸣"与"蛙鸣鼓足勇气的跳跃"形成呼应,前者是节气更替的宏大叙事,后者是具体生命的微观表现。这种声音的远近配置,构成了一部多声部的自然交响曲,而"催促的序曲"的隐喻,则将这部交响曲明确指向了农耕生产的实践领域。
诗歌后半段实现了从自然观察到人文关怀的转向。"蚯蚓翻转"与"蛙鸣跳跃"的生物活动,成为催促农人及时播种的自然讯号。诗人在这里巧妙地颠倒了惯常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人类观察自然,而是自然界的生物在"呼吁"人类行动。这种视角转换暗示着真正的农耕智慧在于倾听自然的语言。
"播种是收获的前奏"这一句,以音乐术语阐释农耕时序,将农业生产提升至艺术创造的层面。而"诗和远方"的化用,则是对流行话语的有意征用,使传统的农耕价值与现代人的生活向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共鸣。这种语言策略,让古老的节气智慧获得了当代的表达形式。
全诗最后落脚于"祈愿",既保持了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传统,又通过"不可忽视,不可蹉跎"的双重否定,赋予这种祈愿以紧迫的现实意义。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这种对节气时令的敏感和尊重,或许正是现代人重新连接土地、重建生活节奏所需要找回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