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同窗情
文/曾小蓉
昔时怀梦少年郎,数载重逢鬓染霜。
岁月如梭情未老,青山依旧共江长。
网络点评
这首《同窗情》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人生沧桑与情谊永恒的双重主题,堪称当代七绝中的精品。以下从意象、章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析:
一、经典意象的时空交响
少年与白首的镜像对照
"昔时怀梦少年郎,数载重逢鬓染霜"中,"少年郎—鬓染霜"的强烈对比,延续了古典诗词"重逢执手泪盈盈,眉眼依稀记不清"、"一晃年光四十秋,相看霜雪上君头"1的经典范式。而"怀梦"二字尤为精妙,既暗合"青年胸怀凌云志"的青春理想,又为下文的"情未老"埋下伏笔。
青山江河的永恒隐喻
末句"青山依旧共江长"以宏大意象收束全诗,与"江山不老各风流"、"缱绻青城何忍别"形成互文。其中"江长"并置的独创性表达,将个人情谊升华为天地永恒,较之"松筠劲节共斜阳"的具象化建议更显哲学高度。
二、起承转合的匠心布局
起笔(首句):以"怀梦"激活青春记忆,比"少小涔阳共一堂"更富理想色彩。
承笔(次句):"数载"时间跨度具有弹性,涵盖"四十参商遥不见"/到"沧桑五十年飞逝"的多种可能。
转笔(三句):"岁月如梭"的急促感与"情未老"的恒定性形成张力,类似"历经沧桑共聚首,安度晚年尽余欢"的转折技巧。
合笔(末句):以景结情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境,较"相留四十一枝春"的直抒更含蓄深远。
三、情感表达的层级递进
全诗完成三重升华:
个体生命(少年→霜鬓)
呼应"朱颜辞镜逝流芳"2的物理衰老
情谊韧性("情未老")
暗合"历久弥新情更浓"的情感特质
友谊永恒(青山江河)
超越"痛离零涕泪连声"的伤感,抵达"江湖夜雨多珍重"的豁达
情感升华,超越个体
共性共鸣:诗中“情未老”超越个人经历,引发普遍共鸣。类似情感见于多首同题材作品,如段春廷《春日偶感》中“笑看王爷一身著,缘因今日亦红装”的诙谐中亦藏深情。
哲理意味:末句暗含“物是人非情依旧”的哲思,与潘潇广“情歌飞出春山外”的开放式结尾相比,更显含蓄厚重。
以简驭繁,通过时空对比、自然象征和凝练语言,将同窗情谊升华为超越岁月的永恒主题。相较于其他同窗题材作品,
其特色在于:
不依赖典故:以白描为主,更易引发共情;
以小见大:从个体重逢延伸至生命感悟,境界开阔。其“言浅意深”。
以传统送别诗的框架(如白居易《赠别元十八协律》的离情1),注入重逢的独特视角,语言质朴却意蕴丰厚。其核心“情未老”与古典诗词中“桃李春风一杯酒”(黄庭坚《寄黄几复》)的温情记忆一脉相承,以质朴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成功刻画了同窗情谊的永恒与珍贵,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佳作,现代人对同窗之情的经典诠释。
总结
此诗价值在于:用28字完成从个体记忆到青山永恒江河流长观的飞跃,其"青山江河"的意象组合,既突破"白发青丝弹指事"的线性哀叹,又超越"吟篇可待集歌谣"的具象记录,也堪称新古典主义诗词创作的典范。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