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乱象下的文学路在何方:从自我修行出发,重拾文学的本真
杨奎
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发展中,各类征文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官方机构到自媒体平台,从文学期刊到商业公司,似乎都在以各种名义发起文学征稿活动。表面上看,这似乎预示着文学的繁荣与活跃,然而深入观察便会发现,这些征稿活动中充斥着各种乱象:评奖不公、人情关系主导、商业利益至上、形式大于内容……这些现象不仅伤害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更在深层次上扭曲了文学的本质功能与发展方向。面对如此境况,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路究竟在何方?答案或许正如作者心中所想:一切都要从修行出发,要用心去对待,方可看到文学的繁荣发展。
一、当代文学征稿的乱象图谱:
当代文学征稿活动的问题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面貌。最为作者诟病的莫过于评奖过程中“人情高于文章”的现象。在许多征文比赛中,获奖名单往往被各类“名人”、“熟人”垄断,真正凭作品质量脱颖而出的新人少之又少。某省级文学奖的评委曾私下透露:“每次评奖前,都会接到各种领导、朋友的推荐电话,有时候获奖名单在评审前就已经内定了七八成。”这种人情网络下的评奖机制,使得许多优秀作品因为作者“没有关系”而被埋没,严重挫伤了广大文学创作者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征稿活动的主体资格也出现了泛滥化趋势。过去,文学征稿多是作协、文学刊物等专业机构发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如今,几乎任何自媒体、商业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起“这个比赛那个比赛”。某县城一家小餐馆曾发起“吃货文学大赛”,评选标准竟是“作品能否促进本店菜品销售”;一个粉丝不足千人的微信公众号也敢举办“全国散文大赛”,最终获奖者全是运营者的亲朋好友。这种泛滥无序的征稿活动,不仅扰乱了文学竞赛的严肃性,更让“文学”沦为各种利益诉求的装饰品。
更为荒诞的是,一些征稿活动将作品的评判标准异化为流量数据。在某些新媒体平台的征文比赛中,“作品是否入围居然看公众号的阅读量或者打赏”,文字质量退居次席,营销能力反成关键。一位青年作家苦笑道:“现在参加某些征文比赛,感觉自己不是在比写作,而是在比谁更会求转发、求打赏。”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严重背离。
此外,征稿方对投稿人作品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也是突出问题。大量征稿启事中充斥着“概不退稿”、“有权修改”等霸王条款,许多作者精心创作的作品投出后如石沉大海,连基本的收到确认都没有。一位网络作家表示:“我给某知名平台投稿三个月,发了五封邮件询问进展,全部无人回复,最后却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发现我的文章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后发表了。”这种对创作者缺乏基本尊重的现象,暴露了当前文学传播机制中的权力失衡。
二、乱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这些征稿乱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首先,文学场域的功利化转向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文学难以避免地被卷入商业化漩涡,许多征稿活动实质是“挂文学头,卖商业肉”。某次“企业文化征文大赛”的策划书被曝光,其中明确写道:“通过征文吸引关注,实为企业低成本营销手段”。当文学沦为工具,所谓的“评奖公平”自然要让位于“利益最大化”。
其次,人情社会的传统惯性在文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社会的关系网络无所不在,文学界作为社会子系统亦不能免俗。一位地方作协负责人坦言:“有时候评奖考虑‘平衡',这个地区要有一个,那个流派要有一个,最后真正看作品质量的名额反而没几个。”这种人情的“平衡术”表面上维护了各方关系,实质上损害了文学的纯粹性。
再次,数字时代的流量崇拜扭曲了文学评价标准。在点击率至上的新媒体环境下,许多征稿方为了数据好看,不惜牺牲专业标准。一位文学网站编辑透露:“老板明确要求,优先推荐那些可能引发争议、带来流量的作品,而不是艺术性高的。”这种流量导向的评价机制,必然导致文学创作的肤浅化和媚俗化。
最后,文学权力结构的固化也是重要原因。现有的文学体制内,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名家”手中,形成封闭的“文学圈子”或者是“内部圈子”。某青年作者抱怨道:“同样的作品,署我的名就被退稿,署某位名家的名就被抢着发表。”这种马太效应使得文学新人难以获得公平的展示机会,进一步加剧了文学创作的僵化。
三、文学的本真回归:从自我出发的创作之路: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乱象,文学的路究竟在何方?答案或许并不在外部的评奖机制或发表平台上,而在于每位创作者自身的态度与选择。文学的本真价值从不依赖于外部的认可与否,而在于创作过程中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与表达。历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是在征文比赛中诞生的,而是源于作者对生命、对世界的独特感悟与诚实表达。
从自我出发的创作,首先意味着回归创作的初心。为什么要写作?是为了获奖、出名,还是因为内心有不得不表达的情感与思考?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曾说:“写作的荣耀不在于成功,而在于承担。”这种承担,是对真实的承担,对艺术的承担,也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承担。当创作者能够超越外部评价的焦虑,专注于表达自己真实的观察与思考时,作品自然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真正的文学创作需要建立独立的审美判断力。在各类“评奖标准”、“流量密码”的喧嚣中,创作者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模仿跟风的陷阱。而优秀的作家往往能够保持清醒的认知,如鲁迅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学创作恰恰需要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勇气,需要创作者培养不随波逐流的定力。当一位作家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写出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时,这样的作品终将找到它的知音。
再者,文学创作应当回归对语言与形式的敬畏。在各类征稿乱象中,最受伤害的莫过于文学的艺术性本身。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提醒我们,文学的价值在于使日常经验通过艺术加工变得“陌生”,从而刷新读者的感知。这种对文学本体的专注,是抵抗外部异化力量的重要途径。当创作者将精力投入到如何更精准地表达、如何更艺术地结构中时,作品自会获得超越一时一地评价的艺术生命力。
最后,文学创作者需要建立真正的读者意识——不是迎合想象中的评委或流量,而是与那些渴望通过文学理解生活、探索人性的真实读者对话。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将天堂想象成图书馆的模样,这种对阅读与写作的神圣理解,正是商业大潮中的文学创作者所需要的定海神针。当作品能够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困惑时,它便超越了任何评奖的时空限制,获得了更永恒的价值。
四、构建健康文学生态的多元路径:
除了创作者个体的自觉外,构建健康的当代文学生态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制度层面,应当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文学评价机制。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文学奖的经验,实行匿名评审制度、建立评审公开说明制度等。例如英国布克奖就要求评委对获奖作品撰写公开评语,解释其艺术价值所在,这种做法既增加了公信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专业引导。
在传播层面,应当鼓励多元化的文学发表平台建设,特别是那些注重质量而非流量的专业文学社区。近年来,一些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文学平台逐渐兴起,它们通过会员制、捐助制、众筹制等模式运营,为严肃文学创作提供了避风港。这类平台的兴起,为抵抗商业逻辑对文学的全面侵蚀提供了可能路径。
在教育层面,应当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公共培育。当前许多征稿乱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与大众文学鉴别力的普遍不足有关。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提升全民文学素养,才能形成抵制劣质文学市场的强大社会基础。当读者普遍具备更高的鉴赏能力时,那些靠人情、靠炒作的“文学奖”自然失去市场。
在学术层面,文学批评应当重拾其监督与引导功能。当代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创作实践,要么沦为艰深理论的演练场,要么退化为无原则的吹捧工具。重建批评的严肃性与独立性,使其能够真正甄别优劣、引导风尚,是净化文学环境的重要一环。
结语:守护文学的星火: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永不熄灭的星火,它记录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探索着存在的意义与边界。各类征稿乱象不过是文学长河中的一时浮沫,无法改变文学本质的价值与力量。真正的文学永远始于孤独的创作时刻,始于创作者面对空白稿纸或屏幕时的诚实与勇气。
在这个信息爆炸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回归到文学最原初的状态:一个人,一支笔(或一台电脑),一颗真诚探索的心。不必过分在意外部的喧嚣与评价,不必刻意迎合各种比赛的标准与口味。正如卡夫卡在日记中所写:“一本书应该是砸向我们内心冰冻海洋的一把斧头。”这种对文学力量的朴素信念,才是抵抗各种异化现象的最有力武器。
文学的真正繁荣,不在于每年举办多少征文比赛、颁发多少奖项,而在于有多少创作者能够保持对语言的敬畏、对真实的忠诚、对人性的关怀。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自我出发,用心对待文学创作与阅读时,文学的星空自会更加璀璨。这条路或许孤独,但绝不寂寞,因为在这条路上,我们终将与那些同样热爱文学、珍视精神的灵魂相遇。
作者简介:杨奎,写作者与文化推广者、环保生态文学践行者、青少年素质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养成教育引领者、高级工程师,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华环保联合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盐城本土作协会员、盐城零距离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中心主任。文章散见于国内众多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有作品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品征集活动二等奖、“情系母亲河”全国征文大赛(散文类)三等奖、“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优秀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