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东坡书院
高增荣
从三亚回咸阳时,去儋州看望老朋友李盛华,顺便去拜谒了距儋州市40余公里的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是苏东坡被贬儋州期间讲学、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场所。书院原名“载酒堂”,取《汉书·扬雄传》“载酒问字”典故命名,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称现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书院坐东北朝西南,按三轴线布列,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依次为头门、载酒亭、载酒堂、正殿及东西两庑廊;东轴线设钦帅堂,西轴线为陈列馆。
核心建筑有:
载酒堂:为书院核心,堂内绘有苏东坡居儋生活图录,展示历代碑刻。
载酒亭:绿瓦八角亭,为苏东坡会客旧址,亭边有莲花池。
东坡祠(大殿):元代建,陈列东坡讲学组像及书画拓片。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年逾六旬(61岁)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这是他第三次遭贬。苏轼乃大文豪,由于他性格耿直、锋芒毕露,不谙官场规则,不站队迎合权贵,常"不平则鸣",对朝政弊端直言不讳,遭新党打压、旧党嫉恨。加之他才华横溢,遭致嫉妒,故一生坎坎坷坷,颠沛流离,屡次遭贬。公元1079-1084年1月,苏轼因"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共4年零2个月。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在惠州,因乔迁之喜,加上与子孙团聚的天伦之乐,让春天里的苏轼喜不自胜。他为此写了一首题为《纵笔》的七言绝句: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就是苏轼此时此地的心情。这首诗前两句是写实的,年近六旬须发花白的苏轼,千里跋涉,终于到达贬谪之地。刚刚安顿下来,家人也能团聚了,本该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是苏轼的痔疮病发作得很严重,加之惠州入夏酷热,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所以说完“霜风”,就说到“病容”。可是接下来趣致一转,明明听到了钟声而且被吵醒了,却说“家人向我通报,因为知道苏先生春睡正美,不忍心打扰,附近道观里的值夜人,五更例行敲钟的时候,手底下特意轻慢了许多”。
大文豪的诗意栖居跃然纸上。这首诗辗转传到京城,据说宰相章惇笑道:“苏子瞻尚尔快活耶?”于是朝廷下诏将苏轼再贬琼州别驾(知州的佐官),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章惇和苏轼曾是好友。据史料记载,章惇为人豪爽,但心胸狭窄。因苏辙弹劾过他,便怀恨在心,并迁怒于苏轼,这分明是欲把苏轼整死的节奏。 公元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年已61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孤悬海外的荒凉之地海南儋州。儋州古称儋耳。在北宋时期,是极为荒蛮凶险之地,古称“南荒”,“非人所居”。苏轼在给好友佛印的信中说,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苏轼没有沉论,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有诗为证:“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东坡居儋三年,他在这里办学堂,传播中华文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东坡居儋三年,为当地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世人重视东坡书院的建设,就是对苏轼为海南发展所作的贡献的认可和纪念。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6月20日,64岁的苏轼在儋州生活了三年零九天之后,终于接到大赦的诏令,北返中原。真的要走了,此时苏轼的心情却异常复杂。既有将与子孙团聚的喜悦,又有对儋州父老的不舍。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深情: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他以诗明志,把海南当作故乡,而把出生之地蜀州看成寄生之地。可见苏轼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异乡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这首诗是苏轼在海南最后的作品,题目是《澄迈驿站通潮阁二首》。
第二年的6月11日,苏轼在路过镇江的时候,游览了金山寺,看到寺里自己的画像仍在,于是在上面题写了一首六言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第一句说自己年事已高,形容枯槁,内心平静,不再有恩怨,不再有波澜,就像木头燃烧之后化作冷灰。第二句说自己一生在官场颠沛流离,就像离岸的小舟一样,身不由己,不知所如。而后两句则让人为之一振。按照常理,三次贬谪应该是他心底永远的痛。然而恰恰是这最难熬的逆境,丰富了他的内心和阅历,使他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写作、思考、喝酒、赏月,品味世情,感悟人生,展现出他丰盈饱满的精神世界。几次贬谪,都是以失意开头,以诗意结尾。
人常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场沉浮,权力斗争,地位升降,几成铁律。就在苏轼遇赦北归时,那个构陷他,欲将他置之死地的宰相章惇,却因为反对徽宗即位,被贬谪岭南。章惇的儿子章援,怕苏轼回京报复他的父亲,便写信请苏轼手下留情。苏轼马上回信安慰他们,并把自己在岭南生活的心得和经验告诉章援,还嘱咐他岭南缺医少药,要给父亲多带些药品,以备不时之需。章援见信后,深为苏轼的宽宏大度和古道热肠所感动。苏轼给章援的回信,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伟大人道主义精神的文献。
清代诗人赵翼在《题遗山诗》中写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实乃是他个人的最大不幸
。就而,在黄州,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在惠州,写下《惠州一绝》《食荔枝》《纵笔》等诗,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千古名句。
在儋州,苏轼虽身处逆境,却通过兴教育、改民俗、传医术、促农耕等举措,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被誉为“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同时,他完成《东坡易传》《论语说》等经学著作,撰写诗文330余篇,为中原了解海南提供窗口。
这真是:
东坡不幸文坛幸,
东坡不幸文化幸,
东坡不幸海南幸!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出版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篇《彩虹学校志》,均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对书法有兴趣,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忝列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后热爱旅游,览大好河山,访人文古迹,品多元文化,味生活真谛,抒真实情感,为文务求真善美,利于丰富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