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明森,陕西省镇巴县人,现为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库专家,汉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戏剧、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工作。现有800余篇(幅)文学、美术、剧本和摄影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戏剧之家》《领导科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史博览》《文艺报》等全国主流报刊。剪纸作品先后八次在国内各类 大赛获奖,先后被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英国等国交流和国际友人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乡村记忆》《金斧头》(郝明森绘图)等八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民协、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中国寓言故事》主编等。散文《乡村记忆》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二等奖,散文《醉酒苗乡》荣获2017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0多个
《岁月酿的酒,友情愈醇厚》
文/郝明森
朗诵/北京平安
收到家林兄的信息,得知他小儿子五一要结婚了,喜悦之情瞬间涌上心头,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也如潮水般在记忆中翻涌。三十年前,我刚毕业分配到观音中学,那是一段充满青涩与憧憬的时光,也是我与家林兄友情的起点。
犹记得那个夜晚,夜色如墨,月光透过宿舍的窗户洒下几缕清冷的光。我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突然,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寂静。校长带着几分醉意,敲开了我宿舍的门,兴致勃勃地说道:“有个钟家林,你必须去认识一下,棋琴书画都能来两刷子!” 我当时并未放在心上,只是随口应下。没想到,第二天快放学时,校长又满脸严肃地来了,追问我去没,得知我还没行动,他竟有些不高兴,说昨天专门向钟家林介绍了我,还说他这会儿正在家等着。
我出了校门,转过街角,便来到了家林兄家。他家的小院虽不大,却充满了艺术气息。推开斑驳的木门,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笔锋间透着一股洒脱之气;客厅里摆放着精美的根雕和盆景,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鬼斧神工;门外过道上,还堆放着尚未加工的树根,仿佛在等待着家林兄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初见家林兄,他细长的身材,黑瘦的面庞上长着浓眉大眼,那双眼睛犹如一汪深邃的湖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笑容满面地迎上来,口才极好,说话风趣幽默,三言两语间,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相谈甚欢,仿佛是相识已久的老友,不知不觉中,两大壶包谷烧下肚。从那以后,他家便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也成了我们一群朋友聚会的场所。每次相聚,必是喝酒畅聊,一喝就没完没了。而嫂子总是默默在一旁,不厌其烦地热菜、烫酒,她的温柔贤淑,为我们的聚会增添了许多温馨。
有一次,我从家林兄家出来时已昏昏沉沉。夜色中,一间教室亮着灯光,我鬼使神差地闯了进去。一群孩子正在排练元旦晚会的舞蹈,借着酒劲,我竟把她们支到一边,自顾自地开始示范起舞。舞蹈过程中,四周一片寂静,没有说话声,也没有掌声。我用余光瞥见孩子们一个个呆若木鸡,再转头,发现刘老师也站在后面,那一刻,酒意瞬间消散了一大半,我满脸通红,慌乱地说了声对不起,便匆匆逃出教室。回到宿舍,躺在床上,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行为荒唐可笑,幸好那时没有手机,不然被人录下视频,可真是丢人丢大了。
还有一回,我路过家林兄的菜摊,见他满脸愁容,闷闷不乐。上前询问才知道,他和嫂子吵架了,两人已经冷战三四天,谁也不理谁。我连忙说没事,并邀请他们下午到我那吃饭。我又走进他家,跟嫂子说了一声,出来时顺便买了些菜。下午,家林兄一个人从校门口走进来,我问嫂子呢,他说走时叫了,看着出门了又返回去了。我正要出门去叫,嫂子却抱着一个大西瓜走进来。家林兄笑嘻嘻地说:“以为你不来了呢。” 嫂子生气地把西瓜朝他怀里一塞:“好意思,也不晓得抱一下。” 一顿饭下来,小两口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手拉手开心地回去了,他们之间的这份情谊,着实令人羡慕。
1996 年秋天,我离开观音进了城里中学,从此与家林兄见面的机会少了很多。偶尔碰到从观音送孩子来城里的家长,我总会顺便问问家林兄的情况,得知他除了做点小生意,还帮别人打官司。那时,河南一带开矿的不少,东山区的人向来团结,一个带一个到矿上打工,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赔偿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些奸猾的老板总是找各种理由不愿多赔钱,而务工的大多是不懂法律、请不起律师的农村人。大家都知道家林兄能说会道,便纷纷找他帮忙。起初,老板们以为他只是个会扯蛮经的社会人,没想到在法庭上,他对法律知识娓娓道来,每一场官司都打得漂亮,从未败诉。
后来,我到了文化馆。2009 年,全县开展第一次非遗普查,东山区各乡镇修路,交通极为不便。我从西乡绕到平安、麻柳滩,最后由兴隆政府派人用摩托把我送到观音街头。我正朝着观音镇政府的方向走,突然感觉后边被人一把抓住,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你往哪跑!” 我着实吓了一跳,转过身,竟是家林兄。他一个劲地埋怨:“为啥不到屋呢,我听周围的人说你下去了,我才撵过来。” 吃饭时,他兴奋地跟我说起他的小儿子,说孩子上小学了,学习很好。可惜那次我没见到孩子,说是跟同学打乒乓去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我们,也如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风华正茂。那时,尽管物质匮乏,工资也常常几个月不发,但大家都过得很快乐,对待学习和工作没有丝毫抱怨,都认真做好份内的事。自进城以后,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家林兄后来也进了城,起初我们还有机会一起喝喝小酒、聊聊天,可后来,各自都被生活的琐事缠身,变得忙碌不堪。即便时常在路上碰面,也只是简单打声招呼,便匆匆反向离去。
如今,得知家林兄的小儿子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这三十多年的岁月,见证了我们的友情,也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变迁。那些一起喝酒聊天的日子,那些充满欢乐与温馨的场景,都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虽然现在我们相聚的时间少了,但那份深厚的友情,却如同陈酿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醇厚芬芳。愿家林兄一家幸福美满,也愿我们的友情,永远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