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驻村书记离任村民泪别的启示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近日,网传贵州黔东南某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赵大志离任时,当地百姓倾家而出泪别。这双向奔赴的情谊感动,在看哭了亿万网友的同时,也震撼了整个中国。网友感叹:“这年代能有这样的场景,说明真是个好官!”“做官做成这样,哪怕只是最底层的村支书,真是了不起呀!”
为了帮助基层农村特别是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攻坚扶贫致富,我国从2013年开始,分三个时段先后从教育、公检法等多个部门选派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农村基层党支部,指导带领当地村民发展生产。在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征程中,无数驻村书记扎根基层,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当驻村书记完成使命,即将离任之际,村民们依依不舍的泪水,不仅是对书记个人的深情告别,更是对这段共同奋斗岁月的无尽怀念。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首先,这些驻村书记们与村民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是扶贫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从初到村庄时的陌生与不适应,到后来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每一步都凝聚着书记的心血与村民的信任。离别时的泪水,是村民们对书记无私奉献的感激,也是对未来持续发展的期盼。这种深情厚谊,彰显了扶贫工作的真谛。
其次,他们深入基层后,充分发挥“领头雁”“主心骨”的作用,既当引路人又做贴心人。他们称呼很小,却责任很大;他们虽只是名誉上的村干部,却扛起了村里大小事名冠“第一”的一群人。他们带着国家给的任务而来,带着资源、产业、资本而来。他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多,无怨无悔。他们肩扛使命与担当,带着责任与坚守,完成无数农民的期盼和幸福。也正是这样一群真正为民服务的人,想干事,能干事,才会干成事,才能深得百姓的好评。
不负青山绿水,不负祖国人民,你把群众放心里,百姓把你高高举起。其实,在老百姓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度量尺,那个领导是真心为人民办实事都是知道的,老百姓并不愚蠢,只是有时候看破不说破。像赵大志等千千万万个“驻村书记”的事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象化,他们不仅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巨大财富,而且更像一面镜子,让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无地自容。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