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之恼
文/丁鸿鸣
常年在外生活或打拼的人,终会有还乡之日。游子有还乡之喜,这是人之常情,但偶或也有还乡之恼,亦在所难免。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只是有的人易于直观流露于外表、言行,而有的人则善藏匿于内心深处,不被表露而已。
古时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一般人不常离家,而离家远行的大多为科举为官的、行商远航或当兵远征的,故常有“衣锦还乡”的美好期待,但也有流落他乡的无奈,或客死异地的意外。
如今社会发展迅猛,交通便利、来去自由,人口流动就更加频繁。有外出打工谋生安家的,有交流任职外地为官的,有高考求学异地落户的,有业务拓展四海为家的。总之,远离家乡早已习以为常,偶尔还乡大多也是因为老家亲情尚在,“常回家看看”的叮咛也就成为老家亲人们一种奢侈的企盼。
平日生活中,好朋友之间私下小酌之时,是最容易聊起还乡话题的。在夜幕下的土菜馆里,尝一口家常土菜,喝一杯纯谷小酒,思乡之情顿时便涌上心头。
世俗点的就聊世俗、八卦类小事。什么刘总回老家过年又带多少现金去散发呀,张胖子在同学还乡会餐时逞强买单呀,回老家时乡下干部上门找项目拉赞助啦,过年回家时爹娘催婚逼嫁呀……也有文雅点的,就聊世间大人物的雅趣,比如,曹操为何会感叹“冉冉老将至,何时还故。”,王安石为什么要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贺知章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到底是告老还乡,还是衣锦还乡呢?唐朝的宋之问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应该也是久未回乡之人的陌生感叹吧。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应该都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至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写母亲想念儿子,还是游子思念母亲,常引发一些不休的有趣讨论。
不过,不论是世俗的,还是文雅的,凡是谈及思乡还乡的话题,都是出于满怀深情的真诚,更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小酌怡情,时而勾起对家乡温馨画面的回顾,有时也会触动脆弱敏感的心灵,刺痛内心深处的某根神经。一通发泄,真情流露,一番倾诉,舒畅通透。
游子生活在外,日子自然有好也有坏。工作、生活顺风顺水时,在外就有功成名就的自豪感和回报家乡的责任感,此时不论是回家,还是还乡,人自然就有温馨幸福的荣耀感。身边之人皆以你为荣,乐于与你靠近,常伴左右。若是家陷逆境,身处低谷时,孤身在外的人常感孤寂无援,乏力无助,正值脆弱敏感之际最易心生自卑,独自躲进暗角而伤心落泪,不愿他人知晓,这也是那些阅历不足之人难以理解的心痛时刻。常在江湖飘,有谁不知道?这样的难言之隐,对于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那是人生常态。只不过,对于远在家乡的亲人,人们常常选择“报喜不报忧”而已。阅历丰富的父母当然是最理解的,而不经世事的外人往往只知其表而轻言他人的成败。
曾于不经意间,听到两人酒后倾诉还乡之恼。其中一人说,我只是一个小科长,家乡人也太抬举我了,居然要求我帮助招商引资过亿的大项目,他们哪里知道我根本没有认识老板的机会和通道啊。自己不会开车,也没钱买车,每次回老家都是坐长途汽车,生怕被熟人看见,笑话自己。另一个说,你还比我强点,村里要求我找关系拉赞助,帮助修建一座桥,可我微薄的工资还拖欠着几个月没发呢,我找谁要去?还有一次过春节的同学会,在桌上一个个晒股票赚了多少,绩效奖涨多少,孩子考了前几名,核心期刊论文发几篇,可到散场时都装醉,最后买单的却是我这个最没存在感的。从此后,再也不敢还乡啦,还是失联的好啊,哈哈……听着这些,常让人感同身受,心里酸酸的。可那些看到别人衣锦还乡,或是嫌弃别人未能衣锦还乡的人,又何曾能理解大多数游子不能衣锦还乡时内心里五味杂陈的焦虑呢。
其实,常年生活在外的人,多为普通人。既为普通人,就应清楚明白,古往今来的衣锦还乡之人皆非普通人。一时难有大富大贵的,正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心中本就不应有衣锦还乡的包袱,更没必要过于纠结或计较何时能还乡,还乡又该怎样。有能力和条件时,助力家乡、造福家乡是在外发展的游子回报家乡的责任和义务;能力尚不足、条件不成熟时,常回家看看,关心孝敬父母,也是在外谋求发展的乡亲应有的孝心和本分。过于纠结,只会心生虚荣之心,助长攀比之风。
还乡之喜,众人同喜;还乡之恼,就只能庸人自扰了。不过,生活终归会让人明白一个人生的哲理,那就是自己发展好,发展好自己,才是最终解放自己的唯一途径。
作者简介:
丁鸿鸣,现为湖北省黄冈市公务员,市作协会员、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业余从事随笔散文创作,部分作品在省级以上有获奖,在《湖北日报》《黄冈日报》《中国红色旅游网》《东坡文艺》等纸媒、网媒均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