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微友 江西余一先生新诗集后
余一先生:
好!
我抽空隙时间基本读完您的新诗部分,很有收益。读到了你在生活中的抗争意志。你的诗歌题材多掘自生活中的悖论,故抒发的无奈和悲情多些。今日文坛若郁达夫在世也占不了上风,如果把逆流而上的你——意象化,呈现为诗歌,那就好了。
我读诗歌,一看主题有亮色,二看意象构成之巧妙,三看音韵节律之上口。
你的意象构成有,如《相视的九秒》,通篇拟人,人畜共命过于暗淡。
(附:余一诗《相视的九秒》)
《相视的九秒》
文/余一
【小序】每天8:40,从深圳清水河出发的供港生猪,大约有十车以上,它们油亮红润,检疫严格,在敞篷大货车的铁栏里,悲壮的走向港人餐桌,而我,与拥塞的车流,人流,一起挤在狭窄的红岗西村路口,偶尔交错的对视,我读着眼前的这幕,想着远方的那幕。试问世间,难道有谁是幸运的?难道谁又十分崇高呢?我们也走在一条稍微绵长的甬道中,也是回头没有路的绝境里,一路走过,只有汗水、泪水、血水。春秋复春秋,寻寻复寻寻,难道你我找到了人生的所依,人生的快乐?是为小记。
那是你我擦肩的一瞬
你在,赴刑场
而我,走向断崖
你我如约的对视
相互交错的九秒
你,哼哼唧唧
我,默默无语
一样的艳阳高照
一样的挤挤拥拥
你,毛色动人、肤色红润
我,一夜憔悴、右臂隐痛
上路前,主人特意为你
洗了最后一个澡
出门前,我们喷洒了各自
陶醉的香水
面具与行头
人人像模像样
一路无语,或
闭目补睡
或
塞耳倾听
或
翻着手机
偶尔的一两声对话,也是昨夜难得的回味
你们却在裸体的摩擦,鼻翼相吻着彼此的美好
偶尔甩动细细的尾巴,做着平日的亲昵
我在车窗里悄悄地看你,感悟你的悲壮
你在铁栅栏里看这片太阳,一样的灿烂饱和
偶尔的一两声大叫,惊醒了
我的注目
晃晃悠悠,摇摇晃晃
我们沉睡在冷气的拥抱
遗忘了南国秋气的酷热
你在唱歌、或在相互道别
湿润的眼眶,读懂了人生的滋味
我不再哭泣、我思我之未来
都在逃离
逃离那个末日之城
都在遗忘
遗忘明日的死亡之惧
你的偶尔一瞥,也许
看出了我的惊慌
看出了我的惆怅
是的,日起日落
是的,生生灭灭
都在奔向一条不归的死途
都在冲向一座预设的断崖
隐蔽的厄运,悄悄地扯开了帷幕
潜藏的欢心,悲寂着大地的沉默
归宿,何方?扪心拷问的有几人几个
前途,壮丽?不过是假想的天真豪歌
等着你的,是一顿牙祭人类的饕餮大餐
等着我的,或许是袅娜幽幽的一股青烟
往返互沓的歌谣,风起了又吹
只有可怜人儿,还在拼命的捞取着什么
与末日较劲吗
未来没有输赢
你或许是那个赢家
我也许是这个赢家
他(她、它)
定是无数个赢家
朋友啊朋友
面对光阴
我们都是自己的输家
再如:《花儿开了》一首,我似乎读到了你的自我画像。用花开花落做自身起落的譬喻,略显平常,但“很想用手,挽住那刹那喷涌的花开/也想摁住,这日趋寥落的华发苍颜”就起得非凡,诗歌一开始就直接用无理的“挽住”“摁住”动作,托出久积的惜时伤时情绪,与东晋陶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借景抒情,异曲同工,更摄人心。“用‘挤’的姿态来到人间”“用纯真的画笔,浓缩一段思考的天空/写踏实的文字/记录感念苍生的回响””盗火者永远的死了/可我们还在做一枚收集种子的风吧/为爱漂流”,直到“倒下”的描写句,清晰可见你特立不俗的豪放个性和恬淡务实的人生观;自比画笔,自比收集火种的风,都妥妥地增添了诗意。是一首以心观物,意象丰富,抒情完美的好诗。
附:《花儿开了》
文/余一
很想用手,挽住那刹那喷涌的花开
也想摁住,这日趋寥落的华发苍颜
小树成围,无数的蹉跎
辜负这段曾经的风月
翩翩少年,遗失了无猜的竹马青梅
我们用“挤”的姿态来到人间
从此,不断追逐这人世的繁华
太阳,因不动而永恒于我们的视野
内部的聚变,外部的裂变,有谁发现
乱红渐欲迷人眼,无声的拷问
一声叹息,事败功遂转头空
失眠的时候,一夜也是很长很长
心轻风顺的当儿,千里江陵也不远
用纯真的画笔,浓缩一段思考的天空
写写踏实的文字,记录感念苍生的回响
花儿不争自果实
惟有人的欲望,染指到天外
盗火者永远的死了,可我们还在
做一枚收集种子的风吧,为爱漂流
造物主是英明的
生灭一息间
你站在潮退的远方,读着神往的心爱
我匍匐在一颗树下,听风起的模样
倒下的姿势,很美很慢
执着的眼眸,追寻那段绝美的弧线
《尘埃》两句一节,跳跃频繁,象中之意,在末句点明,否则碎片无法拼凑拢。“人如尘埃”的话题不便放大。刀郎热,就热在题材主题上,与受众能普遍建立“情感观照”,他是妥妥的“逆风起飞”形象。
附:《尘埃》| 余一
无数的人伸出了细嫩的脖子
没有看到锋锐的刀口
向脆弱无力的呼唤
花如尘土般谢了芳华
积雪在慢慢的移动
如蛇的信子,一样红润
潮水可以吞没浪花的
岸,在退缩、在凝聚
夕阳用酡颜述说着 也许可爱
风,却没有了脚影
不用说:这就是你我的
——人生
(余一图片库)
我理解,诗歌的艺术美在于它的诗美特质:语言张力。即“语约而意丰”,哪怕是大白话。术语来说,就是“用意象来表现情感”,如何才能达成呢?沿此研究,这就建立了“诗学理论”,或叫“诗律学”。如,毛翰《自杀的八种方式》之一《自焚》,我是这样欣赏的:
自焚
五内俱焚之后
火势
便不可遏止地
蔓延出来
毛翰老师这首诗,仅一句话,读出来四个音步,语言张力尤其突出,我受益匪浅。详见微信平台“作家联盟”拙作《理趣中的诗味》。
不知对不对哈,我觉得你创作量上达到一定水平了,可以考虑走个K线上升路线,在创作个性形成上着力。除了提炼主题、塑造意象外,还有形式因素要讲究。两句一节是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你有过追随,它主要是叙事中抒情,如贺敬之诗作,你可以模仿后出新。还有,无论是诗句还是诗节,还是节奏,都要考虑协调,出味。概括说,就是创作在“精”字上下功夫。辩证法讲:数量是质量的基础,但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用市场换技术,就是取数量的基础,现在“新质生产力”上站起来,就是做后半句话的事。刀郎那个号子——纤夫的爱,插入女声齐唱的川剧帮腔作结,艺术上“拿来”出新,又让悲剧题材出了亮色。可以思考。
文艺是生活的号角,是抗争的旗帜。虽然题材无禁区,但主题必须有亮色。这是文学原理之一。否则就落入西方现代主义的自然主义流派作品,一堆垃圾画下来也是作品?这不是反映生活,而是丑化生活;不是唤起人们生活,而是打压人们生活。
我说的不一定都对,提出来讨论。
顺致
春愉!
梁敏
2025年4月27日于成都青羊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