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峣柳城和青泥城
在蓝田志书里,峣柳城和青泥城的关系,如一团乱麻,最令人迷惑不解。
第一,峣柳城和青泥城,是一城还是两城?
《水经注》说,“泥水又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东西有二城,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世亦谓之青泥城也。”这就是说有两个峣柳城,因为泥水从北边经过,北魏设置了青泥军在城内,所以也称为青泥城。
《长安志》在说明县城时,则命名“峣柳城”,并说明了其规模为,“城周八里,今县城上东南一隅而已。周三里余,八十步崇一丈六尺,凡三门。”但引用的《水经注》内容变成了“泥水历峣柳城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亦谓之青泥城。”删去了原文中的"东西有二城"的记载。同时又有"青泥城"条单独进行说明。
《长安志》为什么这样处理呢?是因其中一城已作县城,故单独以峣柳城命名,另一城就只称青泥城了。
但明代的隆庆《蓝田县志》则只引用了长安志对峣柳城的说明,并未提青泥城。雍正《通志》也简单的说,“本名峣柳城,亦名青泥城。”这两部志书都没有单独提及青泥城的存在,似乎峣柳城和青泥城合一,就是一城。以至于毕沅在注释《长安志》“青泥城”条时说,“峣柳城,亦谓之青泥城,即今县是也。未详复有此城。”
从以上情况看,峣柳城有两个,后来都称为青泥城。其一为县城后,专以峣柳城称之,另一单称青泥城。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最初为何有两个峣柳城呢?
第二,青泥城是在峣柳城之东,还是峣柳城之南?
按照以上《水经注》,两个峣柳城,或者说青泥城分列东西。但《长安志》引用《水经注》说“青泥城在县南七里”,《资政录》则进一步说县南营上村北有古城子,即青泥城故址。
东西变成了南北。也许《长安志》觉得不好解释,才在引用《水经注》说明峣柳城时,删去了原文中的"东西有二城"的记载。
前后说法不一,以至于清代的熊会贞在《水经注疏》中说,“是青泥城有二,与《注》文颇合。但《注》言东西有二城,如宋说则城一在北,一在南,亦有不同。岂县南七里,南为东之误乎?唐、宋蓝田即今县治。”
那么,两城东西关系到南北关系的变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第三, 峣柳和峣关到底什么关系?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
《长安志》说:“蓝田关在县东南九十八里,即秦峣关也。汉书曰,赵高遣将,将兵距峣关 ……周明帝武成元年,徙青泥故城侧,改曰青泥关。武帝建德三年改曰蓝田关,因县为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徙复旧所。即今关是”。
离县城九十八里,则秦峣关应该在现在的牧护关附近。北周时迁到县南的青泥城附近,故称青泥关。后因为蓝田县城迁到了附近的峣柳城,所以改成蓝田关。隋时又将关迁到到最初位置。
但《汉书·王莽传》说:"绕溜之固,南当荆楚,服虔曰,隘险之道。"三国魏之《土地记》曰:"蓝田县南有绕关,地名绕柳,道通荆州。"这里的绕关就是峣关,绕柳就是峣柳,二者同一。
唐代的颜师古注解《汉书》对峣柳和峣关的位置的解释是:"谓之绕溜者,言四面塞,其道屈曲,溪谷之水回绕而溜也。其处即今商州界七盘十二纟争(今写作筝,兰注)也。"也就是说,峣柳城其实同七盘坡和十二筝坡有关,实际上就是十二筝坡以东的秦汉峣关。
清代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注解说:"《长安志》,纟争坡在蓝田县东南。《通典》,七盘十二纟争,蓝关之险路也。绕、峣形近,溜、柳音近。《土地记》盖即指绕溜言也。又疑《王莽传》绕当作峣,师古以水回绕为解,乃望文释之,而绕柳成亦取此地为名。《长安志》所云多柳,亦臆说也。"
以上可见,秦汉时的峣柳城就是峣关,位于十二筝坡以东,蓝桥河北,玉山西南山麓下,实际上并不在牧户关位置。而山外的峣柳城是后来建的新城,这就解释了北魏时会出现一东一西两个峣柳城的原因。
第四,清泥关到底出现在北周还是北周以前?
按照长安志的说法,青泥关依托于山外的青泥城。但是,根据史书,青泥关或者青泥城早在北周以前就出现在南山中。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中说:东晋时桓温北伐前秦,“别军攻上洛,获苻健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遂大战,生亲自陷阵,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温军力战,生众乃散。”从这里可以看出,青泥关在峣柳城愁思堆以东,晋军是先破青泥再破峣关的,而这时的峣柳城还在秦汉位置,未移到山外。
《晋书·载记·第十九章》又记载:东晋刘裕北伐,遣沈田子从武关商洛一路进攻。“田子等进及青泥……泓遣给事黄门侍郎姚和都屯于尧柳,以备田子……时泓遣姚谌守尧柳……沈林子率精兵万余,越山开道,会沈田子等于青泥,将攻尧柳。泓使姚裕率步骑八千距之,泓躬将大众继发。裕为田子所败,泓退次于灞上,关中郡县多潜通于王师。”既然沈林之越山开道,才同沈田子会于青泥,这就说明,当时的峣柳城(峣关)和青泥城(青泥关)也还在秦岭山中。
那么,青泥关出现在何时?为什么要以青泥为名?青泥关和峣关谁出现得早?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进军由武关进攻关中,阻于峣关,最终绕其岭,越蒉山而至蓝田,这时还没有青泥关的历史记录。因此,青泥关一定出现在这以后,其设置在秦汉峣关以东,是为了填补峣关防线的漏洞。
青泥关的出现,我估计在三国和北魏之间。三国时商洛归魏国,蜀国占据了汉中和安康,两国在此对垒。魏国应该在峣关之外,可能就设置青泥关加强防御。
青泥关名称的出现,同青泥水有关。秦时以蓝桥清水河(称为蓝田谷)为灞水正源。到了东汉末,蓝田东川已经得到开发,在此之后,流峪河开始被人们当做灞水的正源。《长安志》曾经辑录有《水经注》的佚文,“刘谷水,一名泥水,出县东南刘谷。水经注曰。水出蓝田山之东谷,俗谓之刘谷”。刘谷即今流峪河。
流峪河古称泥水或者青泥水,山谷也被称为青泥谷。《北史·于瑾传》中说,于谨在永熙三年(534),因功,被为蓝田县公后,大统二十年(544),率宇文护和杨忠南伐在江陵称帝的梁元帝萧绎。其时,把握西魏国政,后追封为周文帝的宇文泰,曾于青泥谷为于瑾饯行。
商洛青龙镇当地的人传说,当年刘邦北进关中,曾在青龙口分兵,一路沿丹水和流峪进军,所以流峪以前叫刘谷。此传说不一定为真,但说明很早时,流峪道就是从商洛入蓝田的通道之一。以后西魏军从此进军商洛,是很正常的。
由于史料缺失,我们已经无法知晓流峪河古称青泥水的原因了。但我们可以据此合理的推断,最初的青泥关应该介于今牧护关和黑龙口之间。它们北邻凤凰山,山北就是人称泥水的流峪河。
《水经注》又说,蓝田谷“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轻谷水,二水合而西注,又西流入泥水。泥水又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这是将今清峪河、峒峪河、道峪沟河和流峪河汇合以后的灞河段继续称为泥水。泥水从峣岭西流过,所以峣岭以后也被称为青泥岭。
那么秦岭山中既然有峣柳城(峣关)和青泥关,什么时间,又为何在秦岭以北的蓝田川中设置新城呢?这应该同北魏设置青泥军有关。
军镇之制,盛于北魏。北魏神麝三年后,开始攻击夏国的关中。《魏书·世祖纪》:“十有二月丁卯,(夏国君主赫连)定弟社于、度洛孤面缚出降,平凉平,收其珍宝。定长安、临晋、武功守将皆奔走,关中平。”又据《魏书·李顺传》:“以顺为太常,策拜蒙逊为太傅、凉王。使还,拜……长安镇都大将。” 沮渠蒙逊本为北凉国主,受北魏封凉王之事为神麝四年(《魏书·世祖纪》)。太武帝在此年设置了长安镇。按北魏的军戍制度,镇下设军。于是蓝田设置青泥军。(县)军有长官,即戍主。戍主要有治所,不可能设在山中的峣柳城和青泥关。这时在山外筑城,位置应该就是今县南营上村附近。由于条件限制和目的是军治,这个青泥城不大。因为面对峣岭,河边多柳,便被称为峣柳城。这时和山中的峣关一起,一东一西,峣柳城出现了两个。又因为新城在泥水以西,为青泥军的治所,所以又称为青泥城。
长安镇大体是太平真君七年撤销的,青泥军也应该被同时撤销。而史载该年蓝田被并入灞城。因此,设青泥军时,蓝田县要么被取消,要么被军管。青泥军被撤销后,这个城就成了故城。
以后蓝田恢复,到了北周之时,蓝田东川已开发,故曾设玉山县。同时因为北朝势力已经到达了江陵一带,商洛已经被牢牢掌握在北朝手里,所以周明帝武成元年,将峣关徙青泥故城侧,改称青泥关。
武帝建德二年,玉山和白鹿县等合并成新的蓝田县,蓝田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东川一带,县治转移,应该先暂住清泥城。然后再于其北新建县城,即峣柳大城(今县城仅是其东南一隅),二者距七里。新的峣柳大城和青泥关成了南北关系。
因为峣柳小城同时又叫青泥城,以致后来唐宋人误以为峣柳大城也叫青泥城,小城倒单纯成了青泥城了。
因为蓝田县治的原因,建德三年改曰蓝田关,因县为名。
隋炀帝大业元年,又将蓝田关迁到牧护关一带。这是为了加强东南防御,设关于此,几乎堵住了通过蓝田各个谷道进入关中的入口。
唐人还有牧护关一带曾设关卡的记忆。但已经忘了蓝桥附近,玉山之下的峣关,将旧峣关和青泥关混为一谈,认为峣关又迁回了原址。
以上就是峣柳城和青泥城的关系和历史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