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间的“剃头匠”与“唤头”
老 革
早年间的理发师傅,都被亲切地称作“剃头匠”。这个名字的由来,与他们手中的工具密切相关。
剃头匠主要使用一把刮刀给人剃头,俗称“刮头”。在那个时代,理发用的推子尚未出现,剃头匠的技艺全凭这把锋利的刮刀施展。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气逐渐开化,男性开始普遍留短发,前卫的女性也纷纷加入剪发的行列。西方的理发工具和发式审美也随之传入中国,为传统的剃头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
剃头匠们招揽顾客的工具,是一种独特的响器———“唤头”。唤头不仅是剃头匠手中的工具,更是一种无声的吆喝。它由两根钢条构成,长约40厘米,宽约5厘米。一端烧结成固定把手,另一端呈尖嘴形状,且略微张开一点缝隙。
剃头匠在招揽生意时,一手拿着唤头,另一手拿着一根铁棍,将铁棍伸入唤头里,轻轻向上一滑,唤头便会发出悦耳的“嗡嗡”声,因此唤头也被称为“嗡子”。
唤头振动时发出的“嗡嗡”声,洪亮而富有穿透力,即使在深宅大院中,也能清晰地传入人们的耳中。它的结构简单实用,便于携带,不仅替代了传统的吆喝,还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
唤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那时,小商贩们挑着货担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唤头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不同行业的唤头有不同的节奏和音调,能够吸引远近的顾客。
唤头的使用在清朝达到鼎盛,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冀东和东北地区的剃头匠中广泛使用。
在清朝,男人们都留着长辫,这是清朝剃发留辫制度的结果。为什么清朝人要剃掉前面的头发,只留一条辫子?这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满族的传统是根源。
满族人生活在东北,以游牧狩猎为生,长发容易结冰,影响行动,因此剃去前额的头发,留一条辫子,既实用又保暖。据传说,这一习俗还与纪念一位秃头的女真人领袖有关。
剃头匠们手里拿着唤头,肩上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他们所挑的担子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凳腿间安装三个抽屉:最上一层放钱,钱是从凳面上的小长方孔塞进去的;第二、三层分别放置围布、刮刀、剪子等工具。
担子的另一头是一个长圆笼,里面放着一个小火炉,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盆中的水始终保持一定的热度,用于给顾客洗头。火炉下边的三条腿中,有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着磨刀皮和手巾。
这便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的由来。它常被用来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热情,而另一方却无动于衷,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解放后,身挑担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时的剃头匠没有固定场所,而是每天肩上背着一个兜子,里面装着理发工具:推子、刮刀、磨刀皮带、镜子等,手里拿着一个唤头,走街串巷招揽生意。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剃头匠的身影尤为清晰。每当我头发长时,母亲便会把剃头匠请进屋里给我理发。理完发后,我总会好奇地拿起剃头匠的唤头,用铁棍划一下,那美妙的“嗡嗡”声在屋子里回荡,给我带来一种特殊的满足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走街串巷的剃头匠逐渐消失。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理发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街头,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近些年来,传统的理发店也被美发店所取代,美发的头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
每当我走进美发店理发时,总会想起儿时的那些情景。剃头匠背着理发工具,走街串巷的身影不断在我脑海里浮现,而那唤头“嗡嗡”地声音,仿佛仍在我的耳畔回荡……
写于2025年4月26日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原建筑公司退休干部。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以“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为人生宗旨,用笔墨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文、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