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春咏
文/曾小蓉
雨洒三更花满台,几回梦里影徘徊。
春归春意春眠晓,一夜东风咏赋来。
网络点评
《春咏》是诗人曾小蓉以春日为背景创作的一首短诗,全诗四句凝练,通过虚实结合的意象与巧妙的时空转换,展现了春夜雨后的诗意与哲思。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鉴赏:
一、意象的虚实交织与时空张力
首句“雨洒三更花满台”以雨夜为背景,将“雨”拟人化动作,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色彩。雨水浸润花枝,满台繁花在暗夜中悄然绽放,形成视觉与触觉的双重意象。次句“几回梦里影徘徊”由实转虚,以“梦”为媒介,将现实中的春雨落花与梦境中的徘徊身影交织,暗含对春光易逝的怅惘或未了心绪的投射。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与诗人曾小蓉在《沁园春·咏荔枝道》中“遥想当年”的历史想象手法异曲同工,均通过时空跳跃深化意境。
二、语言的复沓与节奏韵律
第三句“春归春意春眠晓”连用三个“春”字,形成复沓效果,既强化了主题,又模拟了春风拂过的绵延感。其中“春眠晓”化用孟浩然“春眠不觉晓”的典故,但此处并非单纯引用,而是将“春眠”与“春归”“春意”并列,暗含自然规律与人类感知的互动。末句“一夜东风咏赋来”则以动态收束,“东风”既是自然之力,又象征灵感迸发,呼应了《春风》一诗中“诚约东君催柳绿”的拟人化表达。
三、情感的递进与哲理性升华
全诗情感由朦胧渐趋明朗:前两句的“雨洒”“影徘徊”带有孤寂与不确定感,后两句则通过“春归”的必然性与“东风咏赋”的主动性,将个人情绪升华为对生命节律的接纳与赞美。这种从个体体验到普遍哲思的升华,与诗人曾小蓉在《沁园春·咏武陵山大裂谷》中“天上人间”的意境收束方式相似,均以自然意象承载超越性的思考。
四、结构对比与艺术张力
诗歌通过多重对比形成张力:
时间对比:深夜(三更)与破晓(春眠晓)的过渡,暗喻冬去春来的季节更迭。
动静对比:雨落花开的静谧与“东风咏赋”的灵动形成反差,展现春日的生命力。
虚实对比:现实雨景与梦中身影的交织,延伸了诗意的想象空间。
这种结构设计,与诗人曾小蓉在《沁园春.咏荔枝道》词中“堠台十里,烽烟升起;驿房五里,尘土飞扬”的铺陈手法一脉相承,均通过意象并置增强画面感。
五、文化隐喻与个人风格
诗中“东风咏赋”暗含文人传统,将自然现象与创作灵感相联系,体现了诗人对古典诗词“感物吟志”传统的继承。同时,“花满台”“影徘徊”等细腻描写,又展现了诗人曾小蓉作为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与其《春草》中“日暖天寒尝个遍”的坚韧意象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了刚柔并济的春日图景。
总结
《春咏》虽仅四句,却凝练了诗人曾小蓉诗词创作的核心特质:以自然意象承载历史感与哲思,通过虚实相生的语言拓展诗意空间,并在古典传统中融入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其艺术成就可媲美她的作品《沁园春·咏荔枝道》中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亦与她的《沁园春·咏武陵山大裂谷》中“天上人间”的意境遥相呼应,展现了诗人驾驭不同题材与风格的深厚功力。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