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脓生肌的雾水葛
文/李广昌
在旷野,田边,墙角下总能看到一株株不起眼的草本植物默默生长。它们的卵形叶片,单叶对生,全缘,有1对侧脉;雌雄同株,团伞花序腋生,雄花花被片基部稍合生,雌花花被合生成管状,瘦果卵形而尖,黑色,有光泽。粗略一看极像大戟科的撮斗珍珠叶上像凝结着细密的水珠,仿佛天然携带晨雾的印记,这便是被民间称为"拔脓膏"的雾水葛。这种荨麻科植物即没有牡丹的美丽富贵,也没有三角梅的光艳鲜亮,却以独特的生存智慧在山地,沟边,路旁和低山灌丛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置,更以神奇的疗愈力量在人类文明中书写着绵长的本草传奇。
雾水葛始载于清朝何克谏所著的《生草药性备要》。它有着:地消散,脓见消,吸脓膏,田薯,石薯,水麻秧,拔脓膏,山参,糯米草,山三茄,生肉药的美名。
雾水葛全草性甘,淡,性寒。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长河中,它即发挥清热利湿,消肿排脓的作用,又发挥着利水通淋的功能。雾水葛是属于冷背药材,非常用中药材,属地方性习惯性用药品种,一般多用于疮疡痈疽,乳腺炎,风火牙痛,痢疾,腹泻,小便淋痛,白浊,外伤骨折,硬皮病等疾病的治疗。
民间喜欢采用雾水葛的鲜叶,捣烂,外敷患处,治疗乳腺炎,痈肿疮毒;用鲜雾水葛叶捣烂外敷,治疗骨折复位后外伤;用雾水葛的根煎水含漱,治疗牙痛。
雾水葛有较强的排脓作用,疮疡无脓者,勿用之,以免增加痛感。
现代医学与药理研究揭示,雾水葛含有槲皮素,山奈酸,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齐墩果酸,绿原酸等三萜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觧热,止痛的作用。
当现代医学重新审视传统草药,其民间应用价值与实验室的试验产生共振时,雾水葛的故事仍在续写。它提醒着我们:最廉价而有效的药物或许不在城市的药理,化学实验室里,而始终存在于大地生生不息的绿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