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孔令海口述,孔德平整理
编辑:张勇,监制,珊珊
出品:中国诗词艺术名家创作基地
吴堡李家原的人文故事
孔昭君:传承儒风的举人典范(故事一)
孔令海口述
孔德平整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贡献照亮一方天地。孔昭君,这位清朝举人,便是吴堡孔家闪耀的才子,他的事迹宛如一首悠扬的赞歌,传颂着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孔昭君,原籍吴堡李家原村人,作为清朝举人,他凭借自身的才学与智慧,官任富平县教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出身的文人往往肩负着传播知识、教化民众的重任。清朝时期,儒家思想依旧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教育体系也围绕着儒家经典展开。富平县,作为一方地域,需要有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来担任教谕,以培养当地的人才,传承文化。孔昭君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了他的为官之路。
在富平县任教谕期间,孔昭君展现出了极高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才能。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认真讲解儒家经典,从《论语》《孟子》到《诗经》《尚书》,每一部经典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让学生们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在课堂上,他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奋好学;在生活中,他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的楷模。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也为富平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任满之后,孔昭君回到李家原养老。然而,他并没有就此安享晚年,而是心系家族的文化传承。他深知家谱对于一个家族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记录,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于是,他不顾年迈体衰,毅然承担起续编孔家家谱的重任。他四处走访,查阅资料,与家族中的长辈们交流,收集整理家族的历史和人物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资料的缺失、信息的不准确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家族文化的热爱,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孔家家谱的续编工作。这部家谱不仅记录了孔家的世系传承,更融入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家族的优良传统,成为孔家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孔昭君的事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他的敬业奉献精神体现在他对教育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和对家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上。他在任教谕时,不辞辛劳地教导学生,为地方培养人才;在续编家谱时,不顾困难,坚持完成任务,为家族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坚韧不拔精神则体现在他面对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的态度上。无论是教学工作中的难题,还是续编家谱时遇到的阻碍,他都能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他的创新进取精神体现在他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他不仅传授经典知识,更注重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在续编家谱时,他也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家谱更加完善和有价值。
孔昭君的事迹对个人、家族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对个人来说,他的学生们在他的教导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家族来说,他续编的孔家家谱成为了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让孔家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社会来说,他传播儒家文化,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他的事迹成为了一种示范和引领,激励着更多的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孔昭君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传承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展现了高尚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他的事迹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族人前行的道路。后来人应以孔昭君为榜样,学习他的敬业奉献、坚韧不拔和创新进取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孔令海是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诉贡李范:为民请命的正义使者(故事二)
李班生口述
孔德平整理
在吴堡李家原村,有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李范。他是李举人后代,也是清朝的贡生。因其专写状子为老百姓打官司且从无败绩,被当地百姓尊称为“诉贡”。
李范生活在清朝,那个时期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普通百姓在面对权贵欺压、不公待遇时,往往求助无门。在吴堡地区,各种土地纠纷、权益争端不断,老百姓迫切需要一个能为他们发声、维护他们权益的人,而李范就成为了这样的正义代表。
李范自幼饱读诗书,凭借自身的才华考取了秀才功名,后恩赐拔贡。他深知百姓生活的疾苦,对那些不公平的现象深感愤慨。于是,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识和对律法的了解,开始为老百姓撰写状子,踏上了为民打官司的道路。
每一个找到李范的百姓,他都会耐心倾听他们的遭遇。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会日夜钻研相关的律法条文,结合实际情况,精心撰写状子。他的状子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总能切中要害。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农被恶霸强行霸占了土地,老农找到李范哭诉。李范详细了解情况后,不仅收集了相关的地契等证据,还走访了众多村民获取证人证言。在撰写状子时,他巧妙地运用律法,将恶霸的恶行一一揭露。最终,在公堂上,面对李范无懈可击的状子和充分的证据,恶霸不得不归还了老农的土地。像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李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无数百姓讨回了公道。
从李范的事迹中,我们能看到他身上诸多可贵的精神品质。他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间,愿意为他们挺身而出;他敬业且执着,对待每一个案子都认真负责,力求做到最好;同时,他还具备坚定的正义感,不畏权贵,敢于与不公平的现象作斗争。
李范的行为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受冤屈的百姓来说,他是他们的救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在他的影响下,吴堡地区的社会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也有所收敛。他的事迹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更多人去维护正义。
李范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正义与担当的力量。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李范这种为民请命、坚守正义的精神,让公平与正义的阳光普照大地,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正的环境中生活。相信在他精神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列中来。
注:李班生,吴堡李家原村人,陕西省十佳律师之一。
李范:山西写诉状(故事三)
王春育口述
孔德平整理
清光绪年间,在吴堡李家原村,有一位名叫李范的贡生。一日,他在山西杏花村的一家酒家与朋友小聚,正把酒言欢之际,一位老妇人突然跪在他的酒桌前,苦苦哀求道:“李老爷,求求您给我女儿写张状子吧!”李范赶忙将老妇人扶起,关切地问道:“究竟有何冤枉之事?”老妇人望着周围众人,嘴唇动了几下,面露难色,欲言又止。李范一看便明白她有难言之隐,于是向酒家主人打了个招呼,便陪着老妇人走出了酒家。
刚踏出酒家大门,就瞧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满脸泪痕,呆呆地站在那里。原来,此男子的父亲竟做出有违人伦之事,调戏他的妻子。他那贤良的妻子坚决不从,却被恶父以“忤逆不孝”为借口赶出了家门。妻子不堪受辱,投河自尽,所幸被好心的路人从水中救起,捡回了一条性命。
李范带着这一老一少,来到了酒家旁的客栈。老妇人声泪俱下地将女儿的冤情诉说了一番。李范转向那男子,严肃地问道:“你父亲当真做出如此不轨之事?”男子悲痛欲绝地回答道:“那天夜里,我从窗窟窿亲眼看见的。”说罢,便抱头痛哭起来。这时,老妇人从郎中医馆把女儿领了过来。只见那媳妇眉清目秀,一进门便跪在李范面前,凄惨地痛哭起来。她满脸羞红,将公公的无耻行径以及逼她跳河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倾诉出来。
李范听后,二话不说,让那男子脱下身上的外袍。他拿起毛笔,在白里子上写下了二十个字,然后叮嘱道:“听我的,这字就是你们的护身符。只能给县官看,其他人绝不能看。”说完,便返回了酒家。
李范回到酒家,只见座上的几个人神色慌张,赶忙斟酒递上。原来,这几个正是那下贱公公找来的说客。那公公见儿媳跳了河,生怕娘家追究,便托人摆下这桌酒席,请李范出面调解此事。几个人一边斟酒,一边说着求情的话。李范淡淡说道:“不必客气了,酒不在多,此事我恐怕难以调解。”
后来,那下贱公公跑到县衙,将儿子媳妇说得一无是处。县官不明真相,信了他的假话,便提审被告当堂审理。原告在堂上花言巧语,搬出“忤逆不孝”之类的陈词滥调。被告夫妻俩只是哭泣,默默不语。县官见状,猛地一拍惊堂木,怒喝道:“你们俩是哑巴吗?为何一言不发!”这时,那媳妇颤抖着搂起丈夫的袍襟,泣不成声地说:“大老爷请看!”
县官定睛一看,只见袍里子上写着“妻如杨玉环,父似李隆基,家丑不外扬,袍涵告老爷”二十个字。两排衙役中也有不少人看到了。县官怒目圆睁,大喝道:“原告,睁开你的狗眼看看!”那作贼心虚的公公,看到这二十个字,只觉如芒在背,直戳心窝,两腿不禁颤抖起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县官心中已有了决断,当即宣判:“原告触犯天理人伦之大法,重打四十大板!”随后问原告:“你可知为何要打你四十板?”原告答道:“不解。”县官说道:“因你犯法事实确凿,所以打四十板。若下次再犯,重打八十板,你可知道为何?”原告答道:“知道。”县官又问:“如何解释?”原告答道:“下次重犯就是两个四十,所以是八十。”县官点了点头,说道:“知道就好!”随即下令行刑。众衙役早已义愤填膺,下手毫不留情,将原告打得皮开肉绽,甚至吓得他拉稀一裤,原告大喊求饶。县官威严宣称:“你敢乱人伦,法理岂容情。大堂之上我依法量刑,定要惩办你这无耻炒面之神!”
注:王春育是吴堡民间艺人。
最短判词(故事四)
王春育口述
孔德平整理
在汾阳城内,有一位富甲一方的富豪。他的大儿子不幸离世,年纪轻轻的儿媳自此成了寡妇。这儿媳不过二十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少,怎肯从此独守空闺?她心中萌生出改嫁的念头,可公公却坚决不允。公公满脑子都是“三从四德”那一套,觉得儿媳就该守节,严守妇道,于是想尽办法横加干涉。
儿媳不甘心就此认命,便找到善写诉状的李范,请求他帮忙将公公告上县衙。李范二话不说,大笔一挥,写下了一份仅有二十二字的呈子递交给县衙。呈子上写着:“豆蔻年华,失偶霜寡,翁尚在,叔已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嫁?”
县官接过呈子一看,略作思忖,大笔一挥,只批了一个“嫁”字。这一个字的判词,成了历史上最短的判词,一时间传为佳话。
李范写状子向来以短小精悍著称,字数最多不超过三十个,一般都在十六字到二十余字之间。而且他写的状子百告百中,从未输过官司,在秦晋一带声名远扬,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

吴堡孔德平简介
孔德平,陕西吴堡人(祖籍曲阜孔家道沟户)。至圣先师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政协吴堡县委八、九届常委,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先后社会兼职山东省济南长城监理公司工程总监、山西省百金集团兴华、金泰化工有限公司工程总监、陕西省北辰人防设备设施检测有限公司工程总监。榆林市诗词学会、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孔子诗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翰院作家协会主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杰出文化人物评审委员会“认证诗人”,
央视华夏之声诗词大奖赛“大国人民诗人”荣誉称号获得者。百度人才文学院总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民族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委员会常委、《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陕甘宁青新晋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央视奋斗栏目《秋之情》《冬之韵》诗词大赛二连冠第一名,全国长城诗歌大奖赛冠军。全球龙风学院中级九期、五届高研班学员,留任龙风学院副总教督兼蓝二系总教督。助编出版《巧嘴》系列丛书三部,作品散见于党建、首都、中华名人头条《腾飞文苑》《中国草原雄鹰》《中国诗人作家网》《艺术园地》《诗词文艺》《文旅中国》《搜狐网》《优酷网》《腾讯网》《中华网》《中国网》《人民网》《百度网》等平台及《山东商报》《家庭周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


中央电视台ccTv栏目组授权:中国诗词艺术名家创作基地广安负责人: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