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互证之要义
傅济生
诗史互证实际上是包括了“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和“诗史互证”。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诗歌文本和历史相互对照,以求得诗歌文本真实想表达的含义,同时也借此来对历史进行一个侧面的印证。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手法,可以生动地描绘出历史事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然而,诗歌的创作往往受到诗人个人情感、观点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因此,诗歌中的历史描绘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近代历史学家、文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需要发现诗歌中的史料成分,并与史籍相互印证,这是一种“文史一体”的研究机制,最有名的“诗史互证”的实例就是陈寅恪的《读<莺莺传>》。
诗史互证是指通过诗歌与历史的相互印证,来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但我们在运用时要注意避免以诗中的,一两个字歪解历史,以免对历史的认识产生误导。在诗史互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判断力,以便在欣赏诗歌的美妙表现的同时,也能够辨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历史失真。我们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诗歌中的历史描绘,既不盲目相信,也不完全否定,而是要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然而,笔者发现有人在网上发文对古宫词等诗词的内容,各自进行不同的“解释”。
仅举两例如下:
一.《古宫诗一百二十首集唐》其七十一:(几首唐诗各取一句,下同。)崔 鲁、 崔道融 、李白 、罗隐。
门横金锁悄无人,
争奈君恩别处新。
坐久寒灯连晓月,
绛罗高卷不胜春。
1.邓小军《古宫词一百二十首仁集唐笺证》(155页)校勘:“坐久”原诗作“夜坐”只指出诗句的出处,未作“解释”。
2.但网上有人撰文对“夜坐寒灯连晓月”一句,“解释”为:在顺治七年正月初一日夜晚,冒辟疆和董小宛坐等天亮。所以说坐了整整一个夜晚是很久很久的了,改夜坐为久坐更切合实情。李天馥理应看过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这“连晓月”是否可以看成是到“翡翠为楼金作梯”的后金皇宫,还连着董晓生。故而出现了“晓”字。但是这个连着董小宛,即步董小宛后尘的董年却是“似共东风别有因”,似乎姐妹俩都是共拥一个称为“东风”的郎君。在《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说过一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这里东风是指在辽东的满清君主顺治,董年来到京城和董白来到京城是不一样的,故称“别有因”。董白是被逼无奈的,其施行的美人计,是在走投无路被抄家、并扬言要挖祖坟的情况下,冒辟疆作为他心爱的郎君硬迫她就范,董白只能含泪起程赴京进宫。而董年就不一样了,她是要协助姐姐完成一桩伟大的复明事业,她是自愿投入火坑,甘愿以自己微弱的身躯去拯救整个汉民族,所以“高卷绛罗不胜春”,这“绛”是红色的意思。她要捋起袖子大干一场,“若教解语应倾国”,董年是牡丹花,这牡丹是“解语花”,而且能倾国,把整个满清国倾倒过来。“任是无情亦动人”,她是楚楚动人的,但是相对满清说来是无情的。在《红楼梦》中,把宝钗当作了牡丹花,宝钗在历史上可以看成是康妃,即康熙名义上的母亲。而这位董年也是牡丹花,她是康熙的生母。所以二个人均被暗喻为牡丹,这是有道理的。
最后二句“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也就是说可怜董年在调包计成功之后,别人并不知道她的事绩,她的一身是被辜负了秾华的一身。李天馥对董氏姐妹寄与无限的同情。
3.李白《别内赴征三首》其三:
翡翠为楼金作梯,
谁人独宿倚门啼?
夜坐寒灯连晓月,
行行泪尽楚关西。
解释:
你住在翡翠楼中,黄金做楼梯,谁将独自一人睡觉呢?你啊;谁将倚门望夫而哭泣呢?还是你啊。你将寒灯夜坐一直到天明,楚关西边看到你的行行泪水。
二.《古宫诗一百二十首集唐》其一百:张仲素、 韦 庄 、崔 鲁 、陈 羽。
珠帘处处上银钩,
五夜清歌月满楼。
横玉叫云天似水,
九重门锁禁城秋。
其中:韦 庄的原诗《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清歌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皆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1.邓小军《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202页):“五夜清歌月满楼”校勘:“五夜”韦庄《浣花集》作“子夜”,《唐诗鼓吹》作“午夜”。
邓小军《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笺证:(203页~204页)……“西园公子名无忌”,指如皋水绘园冒辟疆,冒辟疆为明末“四公子”之一,董小宛本夫。《同人集》卷首韩菼《冒潜孝先生墓志铭》:“故明熹庙,珰祸大作,……国是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名流俊彦,云合风驱,惟义之归。……先生冒氏,名襄,字辟疆,别号巢民。世为扬州之如皋人。(又见韩菼《有怀堂集》卷十六)”
“南国佳人号莫愁”,指董小宛,冒辟疆《影梅庵忆语.序》:“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籍秦淮,徙吴门,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吴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同人集》卷六《水绘园题咏》陈维崧《杂诗寓水绘庵作》,十首其一:“南国有佳人,容华若飞燕。”韩菼《挽冒巢民诗》载得佳人字莫愁,染香亭子木蘭舟。”南国佳人、莫愁,均指董小宛。
“今日乱离均是梦”,指顺治七年(1650年)三月董小宛被刼去以后,至今日俱是乱离生涯。(笔者:董小宛于顺治八年正月在如皋病逝。)
韩菼《有怀堂文稿二十二卷诗稿六卷》(253页):
载得佳人字莫愁,
染香亭子木蘭舟。
茧丝待久方成匹,
纨扇无缘得聚头。
花鸟湘中余粉墨,(染香湘中皆姬所居)
人琴坐上亦山丘。
白杨未种俱销歇,
何处春风燕子楼。
(没有提到董小宛入宫)
2.网上有人撰文,对“五夜清歌月满楼”的解读:“这首诗的第二句“五夜清歌月满楼”,出自于唐韦庄《浣花集》卷二《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清歌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此诗的“西园公子名无忌”和“南园佳人号莫愁”,分明就是指冒辟疆和董小宛。因为冒辟疆世称明末清初四大公子之一,而董小宛在康熙十二年,高中状元的韩菼写的《挽冒巢民诗》中写道:“载得佳人字莫愁”,所以在当时是把董小宛称作南国佳人。冒辟疆的后继小妾也称“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在《红楼梦》中写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乱离的故事。当然董小宛是南国佳人,董年也是南国佳人,她们是一对姐妹花。为什么要提无忌公子,魏无忌为了能达到出兵的目的和宫中得宠贵妃密谋窃得虎符,这故事不正是冒辟疆和董氏姐妹为了复明,内外勾结演出了一场大义之戏,两者如同一辙。”
3. 唐-韦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①五陵:汉代五座皇帝的陵墓,因当时每立一陵都把四方富豪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又指代豪贵所居之处。
②子夜:半夜。又南朝乐府民歌有《子夜歌》数十首,皆为吟咏男女爱情的,歌极清丽。此处双关。
③银烛:明烛。
④露桃:《宋书·乐志》:“桃生露井上。”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此处用露桃比喻艳若桃花的美女。
⑤西园公子:指曹丕。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无忌:本为信陵君之名,此处指代曹丕韦觳《才调集》补注卷三:“公子当是曹丕。今日无忌,盖以当时公子纵心于游乐,可直名之为无忌耳,非误认曹丕为信陵君也。”
⑥莫愁:女子名。《旧唐书·音乐志》:“《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解释:
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愁。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五夜清歌月满楼”本意是:“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
由此可见,上述诗词的原义与邓小军《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网文作者,三方面的解释出现不同的结论。这就说明若离开主题,或者带有偏见的主观臆断地“以诗解史”,如此各取所需,牵强附会,必然百人百解,乃研史之大忌。研究历史的原则是:应该做到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论从史出”,首先是史料而不是“分析”和“推论”,可以“史诗互证”和“诗史互证”,而不可“以诗证史”“以诗猜史”。
真正的历史研究需要依赖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国家对于新修《清史》的编纂工作十分重视。研究清朝历史的底线是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歪曲历史真相,不进行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渲染。同时,研究者应该遵守学术规范,尊重学术道德,不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散布虚假信息和谣言。自2004年清史编纂工作正式开始以来,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历史档案77个全宗,共约1200余万件(册),其中完好、比较完好,能够提供社会利用的约1000余万件(册) ,已向社会开放44个全宗,近470万件档案。
这些档案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源。在编制《清史》这一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过程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是清史研究的重要依据,除了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资料外,还广泛参考了其他来源的资料,如全国地方各级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等。众多专业知名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选择了最优方案。他们经过多次审稿,力求稿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清史》正式出版以后,无论何人所编造的关于清宫的不实传闻,将视不同情况处理,消除不良影响,以儆效尤,还历史真正面目,以正视听。
所幸韩菼、陈鹏年、陈维崧、李天馥、熊赐履、吴伟业等人,都没有因诗文等问题,被类似上述人员的清朝当局用破解“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维民所止”等等的审查手段来伤害无辜,从而避免了这一宗的文字狱冤案,谢天谢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