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梅自白
王建平
我,三角梅,又名簕杜鹃,原籍南美洲的热带与亚热带丛林。当根系第一次扎入异国土壤时,便懂得了孤独是生命的注脚。
三枚苞片是我的“伪装”—— 大而艳丽的形态常被误认作花瓣,以色彩的魔术吸引目光。可真正的花藏在苞片深处,黄绿或绿白色的细碎花簇,像蜷缩的灵魂,在喧嚣中保持沉默。苞片与花的共生,恰似“自我”与“他者”,前者以绚烂示人,后者在隐秘处生长,共同完成一场关于存在的隐喻。
我的花语是“没有真爱是另一种悲伤”。人们爱我的花海、花道、花香,将自然造物转化为意义符号。却不知我体内流淌着天然抗氧化剂,甜菜色素与黄酮醇在细胞里酝酿,既能延缓衰老,亦可化作唇间胭脂、腕间香氛。庄子说“无用乃为大用”,或许生命本就无需刻意超越功利,存在本身即是价值的注脚。
我偏爱温暖,惧怕霜雪,却在贫瘠土壤里扎下深根。纤维组织织就坚韧筋骨,耐晒耐旱的脾性,暗合“生于忧患”的生存哲学。扦插、嫁接、压条,任何方式都能催生新的生命 —— 单瓣的清简,重瓣的热烈,皆在四季轮回中演绎再生的勇气。花期可绵延数月,甚至跨越四季,三叶护一花的姿态,是风雨中永不弯折的守护。
作为灌木或攀爬藤蔓,我以四季常绿的姿态宣告生长的野心。矮生品种谦逊伏地,藤蔓却向往天空,12 种基础花色从淡到浓,在枝头洇染成虹。混色品种更像自然的调色盘,同一株上开出鸳鸯色的梦幻,单瓣与双瓣的对话,是个性对共性的温柔反叛。叶片是我的另一张面孔:卵形的轮廓覆着绒毛,纯绿、金边、洒金...... 每一道纹路都是内质的微观投射。300 余个原种、变种在此繁衍,100 个园艺品种在异乡落地,我以多样性的姿态,静默回应着生态的命题。
在南方的岁月里,我常于风花雪月中低吟。无人留意某片叶子何时抽芽,某朵花何时绽放 —— 但这不妨碍我在烈日与骤雨中舒展苞片,将最鲜活的时光献予天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是孤独淬炼出的韧性:得意或失意皆是虚妄,唯有时间的刻度,丈量着生命的厚度。
凋零是另一种绽放。当落叶随流水漂远,看似偶然的告别,实则是向死而生的必然。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循环的句读 —— 它让绽放有了紧迫感,让存在有了完整性。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我深以为然:无需被定义,无需被凝视,生长本身就是意义的载体。
流水带走落叶,却带不走轮回的密码。此岸的凋零与彼岸的重逢,在万物生息中构成永恒的回响。佛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佛”,当有人为我驻足,为一片花瓣沉思,便是慈悲与哲思在尘世的相遇。生与死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苞片开合之间,藏在根系与土壤的私语里。
是谁种下了我?又该如何回应这场相遇?
最好的答案,我想就在每一次热烈的绽放中 —— 无关风月,只为成为自己。

作者简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