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层面,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充满波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国内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美国肆意加征关税,严重扰乱国际经济秩序,给中国带来巨大压力。然而,中国凭借坚定的战略定力、灵活的政策举措以及深厚的发展底蕴,积极应对,稳步迈向破局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为中国应对复杂形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
一、以多边主义为基,维护国际经贸秩序
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公然践踏。它无视“条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肆意违反关税约束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滥用“国家安全例外”条款,严重破坏了国际经贸规则的权威性与稳定性。
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舞台”,中国深刻认识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全面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和国际经贸规则调整 。在应对美国关税挑战时,中国迅速将美方措施提交至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严格遵循《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程序要求。这一行动,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是对世界贸易组织权威性和多边贸易规则的有力捍卫,彰显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阻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正常运转,阻挠多边谈判商议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甚至在败诉后利用上诉程序逃避执行裁决,尽显霸权主义行径。中国的坚定立场和行动,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尊重规则、维护公平的榜样,有助于凝聚国际共识,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经贸秩序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精准反制,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面对美国不合理的关税举措,中国依据国际习惯法采取精准反制措施,完全符合国际规则。中国的反制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对等性,反制力度与美方措施幅度相当,覆盖范围限于原产于美国的商品,避免无差别扩大化而损害第三方利益,契合“比例原则”;二是程序正当性,明确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授权和要求,保证程序公正透明;三是保障市场预期,为符合条件的货物提供豁免期,尽量减少对正常贸易的冲击。
在具体反制手段上,贸易领域,若美国对中国某类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会针对美国具有代表性且对其国内相关产业或政治有重要影响的商品进行反制。例如,大幅加征美大豆、高粱等农产品关税,因为中国是美国大豆和高粱的主要出口国,加税将直接影响美国农业州经济和相关从业者利益,而农业州又是美国政治人物的重要票仓,对其政治支持率产生影响;禁止美禽肉输华,在食品安全和贸易领域形成制衡。在服务贸易领域,采取如考虑禁止进口美国电影,调查美企在华知识产权获益情况等措施,从文化和资本市场形成立体威慑。这些精准反制措施,既有力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向美国表明了中国坚决反对贸易霸凌的坚定决心,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其不合理的贸易政策。
三、深化国内改革,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一)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提升竞争力。在产权保护方面,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让各类市场主体安心经营、放心创新。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与创造力。通过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二)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产业链中向高附加值产业迈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例如,在5G通信、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通过持续创新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不仅推动了自身产业升级,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传统制造业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这为产业升级转型指明了方向,促使中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经济独特的竞争优势,但目前一些领域存在制度规则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例如,在劳动要素方面,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让新市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在土地要素方面,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增强市场机制在运行中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确保各种要素能够更加顺畅地相互配合,拓深市场容量、细化分工协作、促进充分竞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提升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一)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短板领域优化制度开放供给,在优势领域开展制度开放竞争,在前沿领域加强制度开放合作。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推动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例如,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
中国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平台,在双边、多边、地区和全球等层面推动与各国的多层次合作,增进与“全球南方”国家在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发展中国家组织中的合作,扩大南南合作“朋友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改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其经济发展;开展贸易往来,扩大双方优势产品的进出口,实现互利共赢;加强人文交流,增进民间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了互联互通建设,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双方贸易额不断攀升,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合作成果丰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为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不仅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三)支持企业“出海”
中国鼓励企业主动抱团走向东盟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政府为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法律保障,打造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推动签订和升级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降低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例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服务,帮助企业防范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设立的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为企业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 ,这将助力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美国关税挑衅,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破局。通过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精准有力反制、深化国内改革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中国经济不仅能够抵御外部风险,还将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全国人民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坚定信心,继续努力实干,以团结奋斗的精神共同迎接各种挑战,共享发展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