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娘说我是“书虫”
作者:邴玉君
朗诵:开心果子
读书是穿越时空的一次旅行;读书是和作者穿越时空的交流对接,读书是对知识的索取和添充;读书是打开通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读书是最难得的精神享受;读书可以提升自身修养,读书可以走进遥远的国度,去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
记得小时候,当校长的大哥有许多藏书,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喜欢上了阅读。没上小学时,大哥天天教我背唐诗三百首。每一篇诗词我虽然不解其意,但都揺头晃脑背的滚瓜烂熟。经常得到老爸和大哥的表扬,奖励就是三分钱的一根冰棍,身边的发小都老羡慕了。
后来上小学了,就更喜欢阅读。一首年代未知的乐府诗让我记忆犹新,这首乐府诗鼓励我好好学习,也影响了我一生。这首有哲理的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实人的一生,无论是读书和工作,少壮不努力,都会到头来有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心中遗憾。
中学的时候,那时没有电灯。每天点着小煤油灯写完作业,再和老娘说读一个小时的书。读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伟人毛泽东的诗《长征》、四大古典名著、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散文集、还有小说《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我每天都钻进书堆里。家里的书读的差不多了,就到我的启蒙恩师李慧敏老师家里借书看。老师的丈夫邢君是当年伊春林业文公团的剧作家,家里书可多了,他曾写过一部电视剧《无情的守墓人》。在他家里有时听他讲怎样写好散文和散文诗,真是受益匪浅。
老娘这辈子虽然没有文化,她说喜欢看我读书的样子,说我像一个“书虫”。现在看来,小时候和读中学时喜欢读书,那些精彩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那些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那些经典的诗词名句,那些在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里文人墨客的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都偷偷潜入我的脑海中,记在我的心上。
这是人生一种文学、历史知识的积淀吧。这辈子真的和书结缘,书是我生活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早上起来和睡觉前都要读半个小时书。
一九六七年春,我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和建设,临走时大哥让我带了几十本文学书籍。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八年岁月时光,每天晚上在帐篷里点小蜡头看书,后来又陆续买了一些书籍,这八年真是收获满满,同时自修了大学语文全部课程。
一九八五年,我考入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脱产学习二年。两年的时间,系统的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写作通论、中国通史、伦理学、国际工运史学、现代汉语、领导干部心理学等多门课程。
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一万多册藏书,每天晚饭后,我和几个爱读书的同学泡在图书馆里。那每一本书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开阔了我的人生视野,我们几个就像久旱逢甘霖的那株禾苗,知识向我的脑海里填充。两年的脱产学习,图书馆里书没有读完,真的好想在党校的大课堂再学两年,那怕是一辈子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书是提高人生品味的老师,书是以文会友交流的那杯醇香的清茶,书是人生中宝贵的精神食粮。
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一个人,自身要有文化。一个企业要有行业的企业文化。一个地区要有文化。一个民族更要有文化。因为,文化是灵魂。因为,文化是根。
林都伊春每年的森林读书会,就是打造书香伊春,打造森林文化名城,打造林都伊春有特色、有内涵、有品味、有区域个性的森林文化。这绝不是读几首唐诗宋词,绝不是读几篇名篇名著、绝不是读几首森林诗歌。而是通过森林读书会,刮起一股全民读书热的风。助力林都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强市,助力林都伊春,在重新崛起的追梦路上经济大发展。助力生态伊春,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建设。
读书,要从娃娃抓起,从全民读书抓起,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良好的读书之风。要像翠峦大山深处第一小学那样,森林诗歌进校园。给大山里孩子心灵深处播洒热爱家乡和将来建设家乡的森林文化种子。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读森林诗书,讲小城大市林都伊春故事,在打造森林文化书香伊春路上,当一回手不释卷的书“虫”吧。
《浪淘沙.读书》从小是书“虫”,走近书中,诗词歌赋勤背诵。书到用时在腹中,文唱大风。
一生老书“虫”,写诗吟诵,森林诗歌百篇成。挥毫泼墨歌伊春,大市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