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史建国,网名司马剑桥、北山一尘、史公。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生于1960年,曾为知青、某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现为退休多年的社区市民。工作之余读兵书四十多年,有500余篇文章在中国军网、凤凰网、株洲新闻网博客发表,点击量达100万人次。2007年获湖南省株洲市首届十大书香人家、2014年获全国首届书香人家家庭荣誉称号与证书。
2022年3月被株洲市国防教育促进会聘请担任株洲市国防教育促进会国防军事顾问,聘请期为五年(2022年3月1日一2027年3月1日),并于2015年出版《书剑笔耕录》一书。曾在湖南省株洲市图书馆‘神农大讲堂’讲授国学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在鼎城大厦国学大讲堂主讲习近平军事战略思想现实指导意义,并多次在大学、中学、小学等学校宣传国学与国防知识,普及国防教育。
2019年8月在湖南省九畹书院乡邦文化讲坛主讲株洲抗战史;在株洲军分区给广大官兵讲战史,主讲《株洲抗战史》;在市政府机关多次宣讲国防知识和普及国防教育工作。
论军委副主席张震军事战略思想——以《张震回忆录》为视角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军委副主席张震的军事战略思想,以《张震回忆录》为重要依据,综合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的战略理念、指导原则和实践成果。通过对相关史实的梳理和研究,揭示张震军事战略思想对未来战争指导的重要价值和启示,探讨其如何在不同复杂局势下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指明方向。
军委副主席张震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其军事生涯跨越多个重要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军事经验。他所形成的军事战略思想,不仅在当时对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对于当今乃至未来战争的研究与实践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张震回忆录》作为其个人军旅生涯的详细记录,成为我们深入研究其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回忆录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张震军事战略思想的内涵、形成背景以及实践应用,为当前和未来军事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早期革命经历的熏陶
张震早年投身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在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红军的建设与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战斗经验。例如,在参加第一、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和敌军严密的防御体系,他深刻认识到军事行动需要科学的战略规划和灵活的战术运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他还参与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多次立功受奖,同时也目睹了错误军事路线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些早期的战斗经历使他初步形成了对军事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为他日后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磨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震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八路军成立初期,他担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总务科科长,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与阎锡山部等各方势力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周旋。在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并担任参谋长期间,他随同彭雪枫司令员挺进豫东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中,他不仅要应对日军的残酷围剿,还要处理好与当地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这一系列经历使他对战略全局、战场态势、敌军特点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内涵。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锤炼
解放战争时期,张震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参与指挥了众多重大战役。皖南事变后,他担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在反顽作战中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交锋中,他始终坚持从战略全局出发,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特别是在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他与战友们密切配合,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战役实践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略决策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也促使他在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军事战略思想。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但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张震在国防建设、军队现代化等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他积极参与筹划解放台湾等军事行动,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指挥,为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先后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等重要职务,深入研究军事理论和实践问题。他积极推动军事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注重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军事战略思想和观点。
(一)强调战略全局观念
张震主张军事战略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发展全局出发进行谋划。他深知局部战争与整体局势息息相关,任何军事行动都不应孤立地进行。在分析军事问题时,他总是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军事行动与国家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例如,在讨论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时,他强调军事战略要协调好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军队建设应服务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需求。
(二)重视科技与军事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张震敏锐地认识到科技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未来战争将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紧跟科技前沿,提高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加强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培养。在军事研究和训练中,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探索适应高科技战争需求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手段。这一思想在他在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期间组织的相关军事战略问题座谈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强调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新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论述也为后来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突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
张震认为思想政治建设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他一贯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加强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尊干爱兵教育等,确保部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实践中,他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在艰苦的环境和实战中锤炼部队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
(四)注重军事经验总结与传承
张震深知军事经验的宝贵价值。他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军事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他重视对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思想的传承,将其优良传统和作战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他自己也积极参与军事理论研究和著作编写,将自己的军事经验和思考转化为可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资料。
《张震回忆录》详细记录了张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规划和决策过程。这些内容为未来战争中的战略制定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通过研究他在面对各种复杂局势下的战略思维和方法,我们能够学会如何从宏观角度把握战争全局,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例如,在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战略谋划和指挥实践,对于分析未来局部战争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作战方法的战术借鉴
书中包含了众多张震在战场上的指挥战术和作战经验。这些宝贵的实践成果为未来战争的战术运用提供了直接的借鉴。从步兵的阵地作战到装甲部队的突击行动,从空中力量的配合到后方保障的组织,回忆录中详细描述的各种作战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战争中的作战规律,提高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和执行效率。
(三)军事人才培养的启示
张震对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视在回忆录中也有充分体现。他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军事人才,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军事与政治相统一。这为未来战争中军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求的新型军事人才,需要综合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实践锻炼机制,使军事人才在具备扎实军事素养的同时,拥有广阔的战略视野和创新精神。
五、张震军事战略思想对国防建设与军队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推动军事现代化建设
张震军事战略思想为我国军事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他强调科技与军事融合,促使我国加快了军事技术创新和武器装备更新的步伐。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重视军事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为军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思想保障,确保军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效履行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
(二)保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张震始终强调军事战略与国家整体战略的紧密结合,这为保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他的思想指导着军事行动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应对周边安全挑战,还是在处理海洋权益等问题上,都依据其军事战略思想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三)应对复杂国际形势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张震的军事战略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威胁。他注重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主张灵活运用战略手段,积极营造有利的国际军事环境。这对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战略主动,维护国家的和平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军委会副主席张震的军事战略思想是经过多个历史时期实践检验的宝贵财富。通过对其思想形成背景、主要内容的研究,以及以《张震回忆录》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未来战争指导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军事战略思想的高瞻远瞩和务实性。在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深入总结和借鉴张震的军事战略思想,为我国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国际和平稳定。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时代在发展,战争形态在不断演变,需要在继承和发展张震军事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照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