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岳 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客观上支撑了世界经济,还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令世界刮目相看。因此,世界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关注中国的政治体制,都在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崛起,优势到底在哪里。理论界最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中国的文化上。
在这里,我也想就中国文化问题谈一点思考。
无论是政治、经济、历史的,还是体制、制度、道路的,其实都是文化的,这已经形成共识。所以,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然是中国文化的自省、自觉,中国的崛起必然是中国文化的自立、自强。因为中华文化具有自省、自觉和自立、自强的内质。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文化必然全球化;中国的经济影响世界,中国的文化也必然影响世界。可以说,任何优秀文化都具有普世价值,中华文化无疑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因此,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间,中国人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此时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一些文化人都在质疑中国文化,有人竟然写出《中国文化的劣根性》的书。我以为这是正常的,这是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使然。民族历史的发展决定于民族文化的强弱。历史辉煌说明文化自强。中国的历史之所以曾几度辉煌,事实雄辩证明中国文化曾几度自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事物,它的发展再旺盛、再自强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永远处于旺盛、自强的状态。所以,中国的历史在19、20世纪出现拐点是正常的,是因为中国文化进入了低弱阶段所致。这是事物发展规律决定的。此时中国的文化人在彷徨、在呐喊,在彷徨和呐喊中寻找曙光与出路。这个曙光与出路就是中华民族现代的仁人志士,把西方文化的先进元素——马克思主义引进来,与中国的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儒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标志着古老的中国从彷徨、呐喊中走向自省、自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着自觉的中国走向自立、自新、自强。由此,人们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为什么能崛起、为什么能赢——因在东亚大陆,中华文明曾达到了顶峰,并且富有原创性、自强性、包容性和连续性:四个文明古国唯有中国五千年历史亘古至今绵延不断,足显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和强大生命力。所以,朱熹感叹:“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能够遵循自己的文化发展轨迹,探索走出切合自己传统和现实道路的根本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元素——即儒学的核心是“仁”。仁者仁爱,即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中国传统政治是仁政,仁政即仁慈的政治。仁慈政治实质推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元素“仁”、即对内自强而对外宽厚的儒学的“和”文化,即以文化化人、以德服人,具体体现是“修文德以来之”,“和而不同”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是共同富裕;而且郑重声明,永不称霸世界。显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也是“和”,核心的价值理念也是“和而不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和”及其核心价值理念“和而不同”是一致的。推而广之,中国现在的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因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美德就是富“则兼济天下”。据此推论,中国的现代文化不仅是自觉、自立、自新、自强的文化,而且是仁慈、宽厚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和”文化。
当今世界盛行扩张文化、实行强权政治。扩张文化和强权政治表面上看是推行文明和民主,其实质是要灭除其他文化而唯我独尊,在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的国家。所以,推行扩张文化、实行强权政治是极不文明、极不民主的行为。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世界不可能永远接受强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走向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各民族文化必然是多元共生共存的,同时需要有仁慈、宽厚且具包容性的文化来和谐。这是人心所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华文化就具备这种普世价值。
截止2024年,世界191个国家或地区共建立孔子学院499所、孔子学堂764个;19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0多个国家把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无疑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加之我国这多年开展“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战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得到世界大家庭的认同是必然的,且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
【作者简介】岳崇,字醉石,号终南山翁,陕西长安人。自幼酷爱书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陕西中华文化学院智库专家。
田冲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