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和资助人员名单,金山区推荐人员郁林兴名列其中。


郁林兴,男,故事作家,民间文学创作研究者,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杂志《民间文学》副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中国“人口文化奖”评委;中国故事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市金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他是土生土长的枫泾人,在这个江南千年古镇的文化部门工作了40多年。他通过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枫泾的历史文化,为枫泾古镇旅游区创建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他致力于乡村文化旅游,2023年12月,《故事名家郁林兴 文化兴村为促发展》,入选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联盟评定的“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典型案例”。
来源:“文旅金山”微信公众号
关于郁林兴
郁林兴在文学领域拥有深厚的造诣,发表了大量作品,并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他的故事《墙壁为谁留》更是荣获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此外,他还编著出版了多部图书,为推动民间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郁林兴不仅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还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成员。他身兼数职,包括中国故事委员会副主任、《民间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中国故事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在创作上,他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发表了三百多篇(部)作品,总字数超过300万字,这些作品广泛见于全国各大刊物。

文化贡献与影响
郁林兴获奖众多,其中故事《墙壁为谁留》荣获了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而《情祭冰雪竹梅》则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入围奖等。此外,他还编著了20多部图书,如《故事:故事背后的故事》被视为故事界的开创性之作。
在文化贡献方面,郁林兴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将故事推向枫泾的文化前沿。他成功推动了枫泾镇成为中国故事基地,并连续四届荣获“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他还牵头组织对新义村民间文学素材的普查,集结出版了《白果树下金鸡啼》一书,使得新义村被授予“中国故事村”的称号。他的经验被提炼为“枫泾故事模式”,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助力建立了多个“故事之乡”和“故事基地”。同时,他在枫泾镇开展了青年故事作者创作训练营,亲自授课培养新力量,而少儿故事讲演培训班已连续举办10届,为故事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
这位金山故事“领军人物”又摘得荣誉
近日,第三届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典型案例推介活动”在江苏靖江举办。大会系列主题活动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等共同主办。会上推介了88家中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影响力典型案例和文化品牌。在18个人物事迹类案例中,郁林兴以《故事名家郁林兴文化兴村促发展》榜上有名,同时也是上海市唯一一例。

郁林兴(右2)
郁林兴,中国故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故事名家、中国民间文学最高奖项“山花奖”得主、上海市劳模。以上海西南小镇为起点,郁林兴在故事这条不凡之路上潜心求索了40多年,其个人文学成就走到了中国民间文学的最高平台,同时他也闯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为赛道的乡村振兴之路,反哺家乡的物质文化经济,主持打造了“中国故事村”,并将“枫泾故事模式”提炼为可复制的经验推广向全国各地,建立起多个“故事之乡”。

中国故事村新义村
2023年,郁林兴成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他同时也是枫泾镇历史文化的“开矿人”,从2001年开始,伴随家乡旅游开发的脚步,主持枫泾历史文化底蕴的收集挖掘,前后十年间共主编出版《印象枫泾》系列图书《枫泾史话》、《枫泾名人》等6本。
创作领跑,走出小镇打响“国”字牌
作为金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山故事在上世纪70~80年代已蓬勃发展。当时,金山故事是金山文化的“三枝花”之一,拥有了一大批如毛一昌、张道余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
“枫泾是个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故事文化岂可落于人后?”当时在枫泾镇广播站工作的郁林兴已经把兴趣投向了故事,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东西,试着把见闻趣事变作可播讲的故事。

2000年,枫泾镇文体中心成立,郁林兴在上任中心主任的第一个月就立起一个目标:用10年,把故事打造成枫泾文化品牌。2005年,郁林兴将故事名家毛一昌请到枫泾。2006年,在枫泾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毛一昌工作室成立,从此枫泾故事有了一名“老法师”,而郁林兴成了毛一昌的第一名弟子,也成了枫泾故事“第二代”中的领军人物。在枫泾文化氛围的滋养下,毛、郁师徒二人先后问鼎了中国民间文学最高奖项“山花奖”。郁林兴先后发表作品三百多篇(部),逾300万字。获省部级以上奖项60多次,编著图书等20多部。
同时,在毛、郁二人主持之下,枫泾镇吸引各路人才汇流,成为了故事文化的一块“高地”。2011年,枫泾镇被中国民协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故事基地”。2014年,枫泾镇凭借故事荣获2014——2016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至今已连续四届获评此殊荣。

退伍军人、“小巷总理”金颂军、外来务工人员高国俊等“第三代”作者形成了6~7人的稳定群体,在枫泾镇不定期举行的故事沙龙活动中快速成长,也开始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
郁林兴2016年出任《民间文学》杂志负责终审的副主编;2018年出任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副主任,分工负责全国故事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推进和中国故事之乡、各类故事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他奔赴全国各地指导协调不同的故事活动和基地建设,参照枫泾经验,在全国建立起多个“故事之乡”和“故事基地”。
产业主导,挖掘故事村“核心竞争力”
2016年,在郁林兴牵头组织下,枫泾故事创作骨干人员对新义村民间文学素材作了普查、挖掘、搜集、整理和创作,集结出版了《白果树下金鸡啼》一书。新义村被中国故事委员会授予“中国故事村”称号,枫泾镇成为了中国故事委员会的活动“大本营”。
2023年4月,新义村完成了新一轮故事氛围提升工程,在原本的故事基地、故事大道、故事长廊这些文化符号和文化场景之外,又设置了32个故事候车亭和故事角等设施,与原有点位串联,为故事村构建起50个故事网点,这些点位上都配上了醒目的插图和二维码,让故事可看可听。
此外,在点位设施上还有一幅地图,标记出这个点位在村域中的位置。如此一来,整个新义村就像个公园景区,适合骑着单车或者散步。随着故事创作的持续,这些景点的故事也会定期更换,常听常新。
双向奔赴,故事为桥连通高校与乡村

少儿故事讲演培训
2010年前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向郁林兴发出邀请,一方面是请他为学生们传授文化产业打造的思路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故事基地”也成为了该校学生的校外培训基地。

青年作者培训
2022年6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6名学生在郁林兴的指导下参与了枫泾镇新义村打造“中国故事村”的项目,也完成了他们的论文基础框架。同时,因为新鲜血液的注入,“中国故事村”以“互联网+实景路线”的游览模式,为民间故事的年轻化和持续产业化打下了“地基”。
目前,金山民协已经与浙江省桐乡、临安两地民间文艺家协会签约结成友好合作关系。“金山故事”已经在桐乡开课,桐乡的民间文艺家们也来到金山采风。同时,金山在农民画、非遗项目方面与临安有着诸多可交流经验,临安也正在消化吸收“枫泾模式”打造中国故事基地。
千挑万选,培育本土创作“新力量”
与其他传统文艺在传承中都会遇到的瓶颈相似,故事创作也面临着队伍老化、后起之秀不足的问题。为了建立人才培养池,搭建人才梯队,郁林兴在整个枫泾镇层面撒开了一张大网,“双眼放光”地到处搜寻具有文学基础的年轻人。一个由郁林兴亲自授课的青年故事作者创作训练营开始运作。每个月,他都会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来给这些年轻人上半天课。在月复一月的打磨中,不少年轻人的才华沉淀了下来,拿出了有模有样的作品。
与此同时,枫泾其他几支故事人才队伍也正在加速“新陈代谢”。近年来,所有枫泾新故事,是枫泾人写的,也是枫泾人讲的。每年暑假,枫泾的少儿故事讲演培训班都是需要“秒杀”的稀缺资源。这一培训在枫泾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少儿培训是枫泾故事赢在“地基”的秘诀,历年来枫泾故事人才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不断,持续激发着枫泾孩子对于故事的热爱。其中的优秀学员会在成年后转入成人组别比赛,成为枫泾镇故事讲演团队的有生力量。
可以说,枫泾镇故事文化传承体系正在逐渐清晰。从少儿到成人,从普通话到方言,从社区到农村,从讲演到创作,仿佛一张树形发展图,为不同基础条件的故事爱好者制定了不同的学习提升路径。
通讯员丨范黎平
原标题:《这位金山故事“领军人物”又摘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