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大青树上,小鸟在春风里忙着筑巢,我轻轻抚过钢琴上那张全家福。照片里三代人笑靥如花。打洛独树成林景区高大的夫妻树下,公公和婆婆、我和丈夫手比爱心笑的幸福温暖,调皮的儿子在我们的前面做着鬼脸。这架钢琴见证着我们这个普通家庭的温暖时光,也倒映着那些不曾褪色的家风故事。
清晨六点半,闹钟刚响,厨房里便飘来阵阵香气——有时是醇厚的猪骨汤米干,有时是酸甜的番茄鸡蛋面,有时是酥脆的酱香饼。晨光中,婆婆戴着老花镜翻阅营养食谱的身影,成了每个工作日最温暖的晨景。"你们专心打拼事业,我们老两口就当好后勤部长。"公婆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十几年来,他们用无声的爱将这个家经营得温馨明亮:下班回家总有冒着热气的饭菜,晒过的被褥永远带着阳光的芬芳,连我自己都记不清的饮食偏好,他们却始终放在心上。作为远嫁的媳妇,双亲早逝的我,在公婆这里收获了加倍的疼爱。即便孙辈出生后,他们依然把我放在首位。这份细腻绵长的呵护,让我成了同事眼里那个"下班就急着往家跑的幸福人"。
婆婆性格开朗,但常遗憾自己没读过书。每次看我主持活动,她眼里都闪着羡慕的光。我悄悄给她报了老年钢琴培训班,起初她自嘲手像“鸡爪子”学不会,我便陪她上课,在培训班我陪着她听老师讲要领,回家后手把手教她练习。半年后,婆婆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场钢琴首秀,那天,婆婆穿着漂亮的红色礼服,端庄的上台,优雅的坐在钢琴前弹奏着《钢琴练习曲》,台下丈夫的镜头、儿子高举的“奶奶最棒”灯牌、公公怀里的鲜花,与后台角落始终注视着她的我,交织成比聚光灯更璀璨的星河。演出顺利结束,我们一家如众星捧月般的簇拥着婆婆去火锅店庆祝,热气腾腾的火锅映衬着我们每个人快乐的笑脸,也温暖着我们一家人的心。
每个教师节,每次我出门比赛,只要我获奖,家人都会为我庆祝。去年参加云南省科普讲解大赛,全家齐上阵当后援团。赛后,一向不发朋友圈的公公婆婆破天荒的把我的奖杯拍照发了朋友圈,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每次家里来人,公婆总要“炫耀”我的奖状,我在丈夫家族里成了备受长辈偏爱的“光耀门楣”的孩子,丈夫常笑说他才是“远嫁”的那个。
公婆出生于镇沅的一个小山村,家里弟妹比较多,他俩都是老大,所以早早就离开家来到版纳,他们开辟荒山种上橡胶树,成为了一名农场割胶工,开始了几十年的割胶生活,景洪是他们去过最远的地方。退休后,我们每年都带他们旅行,从云南周边到广州、深圳、杭州……他们从不扫兴,是非常好的旅行搭子,不论我们带他们去哪里,他们总是开开心心的,我和丈夫也总是在旅行中给他们更多的体验。现在出行,公公婆婆已经学会自己看指示牌、自己看导航、自己打车,甚至有时候他俩还能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建议,这些细节让远方不再只是风景,而是家族记忆的延伸。
从儿子上幼儿园起,他的每一次活动我们都从不缺席,我去幼儿园给儿子的班级做助教,教孩子们做扎染;和婆婆一起去为他们泼水节的聚餐进行布置;丈夫和公公也承包了每次活动的工具搬运和场景搭建的活……我们对于儿子,很少口头教育,都是用行动来“告诉”他道理:春节放完烟花后,丈夫和我会默默的捡拾地上的垃圾,小小的儿子也跟在我们身后捡起地上的烟花残骸,当有一天,在婆婆拍的儿子上学进校门的视频里,我发现儿子主动捡起了校园地上的垃圾,周围小朋友来来往往的很多,儿子弯腰捡垃圾的动作,让我眼眶湿润,深刻地体会到良好的家风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就是“润物细无声”。儿子上小学后,有了一点学习压力,我们从不会指责他学习上的错误,我们给他建立了错题本,帮他分析错因,找解决方法;运动会上他不自信的时候,我们告诉他站在赛道上就是最棒的……我们四个大人都很坚定的告诉儿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站在你这边。”如今,儿子已经步入小学一年级下学期,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学习上也自信努力、承担了班级学习委员、领读员等班委职务,和同学相处越来越和谐,他也越来越自信开朗,饭桌上他分享的学校趣闻也让我们家里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
客厅挂着婆婆手绣的“家和万事兴”,金线在阳光下流转,这或许就是我们家族的精神密码:既有老一辈的默默耕耘,又有新世代的创新突破,一家人共同努力,就像钢琴的黑白键,在岁月里谱写出和谐的生命乐章。
暮色渐浓,钢琴上的全家福镀着暖黄的光晕。儿子正在书房朗读新学的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公公侍弄着他的小菜园,婆婆在厨房精心烹饪着营养晚餐,丈夫在茶桌前品着今年的新茶,我轻轻的拨动着古筝的琴弦,任《春江花月夜》优美的琴音在家中流淌,烟火与琴音之间映照着我们平淡而又温暖的生活。大青树上筑巢的鸟儿也已筑好新巢,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应和,仿佛在说:好的家风,本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