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
张养浩:披襟松影听泉声
侯林 侯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在济南城里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原有元代先贤张养浩之故居,内有七聘堂,后改为祠。

清代布政司大街
而在城北之北园则有张公坟庄,此即张养浩当年归卧之云庄。庄东为张养浩墓,明清墓碑,石雕狮马,绿树环绕,庄严肃穆,寄托着人们对一代名臣的无尽思念之情。
之一,张养浩的三个一流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自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济南人。先世济南章丘人,祖父张山奠居济南,遂为济南人。他17岁时作七律《过舜祠》,19岁作《白云楼赋》,“以才行名缙绅间”。初任堂邑县尹,惠政在民,有口皆碑,去后十年,民众犹为立碑颂德。

今张养浩纪念馆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张养浩拜监察御史,因上《时政疏》,请求改革弊政而触怒当权者,被贬为翰林待制,旋又被罢官。元仁宗即位,被召为右司都事,后历任秘书少监、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右司郎中、礼部侍郎等。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拜礼部尚书。元英宗即位之初,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归隐济南城西北之云庄,过了近八年的隐居生活,其间七次拒绝朝廷征聘。而在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朝廷召其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前往赈灾,他却义无反顾,立即登车就道。到官四个月就因操劳过度而去世。朝廷赠授其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其诗文结集为《归田类稿》,另有散曲集为《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张养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散曲家和诗人。
苏天爵谓其为“一代伟人”,尹旻称之为“齐鲁一人,今古罕俪”。

张养浩塑像
奠定张养浩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地位的主要是他的散曲。
张养浩所留散曲总数在元代散曲家中居第三位,在散曲体制上应用曲牌种类较多,有勇于尝试和创新的精神,且题材广阔,内容深厚,气象阔大,他以清丽典雅的文学语言,豪放中兼有清逸的艺术风格,进入元曲一流作家的行列。
尤可贵者,张养浩为国为民,敢于直面人生,把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灾民问题也写入曲中,开元人散曲写社会问题的先声,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如【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篇感情沉郁,气势雄浑。作者深刻指出:历代王朝的兴衰都没给老百姓带来一点好处,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处境更加悲惨。结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尤为警拔,堪称一字千钧,千锤百炼,具有恒久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
因而,笔者认为,张养浩具有三个一流:做人一流、做官一流、作品一流。
之二,张养浩与济南泉
以赤子之情描摹故乡山水,无论数量之多还是质量之高,张养浩都堪称历代济南名士中的佼佼者。
周永年曾在重刊《归田类稿》序中说:济南山水,“自郦道元《水经注》外,房豹李杜苏黄曾元诸公,仅见于诗篇。李文叔有《历下水记》,其书已不存。”而张养浩归卧云庄多年,“于环城之溪光山色,刻画清新,为诸家所未及。而各体之文,往往神施鬼设,自辟门庭”。
这评价极为中肯剀切。
对于济南泉水,张养浩情有独钟,他写有“六月人间日如火,披襟松影听泉声”(《村居》)的诗句。张养浩有多首写趵突泉的诗,我们且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诗题为《趵突泉》:
绕栏惊视重徘徊,
流水缘何自作堆?
三尺不消平地雪,
四时常吼半空雷。
深通沧海愁波尽,
怒撼秋风恐岸摧。
每过尘怀为潇洒,
斜阳欲没未能回。

今趵突泉 王琴摄影
诗人绕着泉池的栏杆多次来回地行走,为什么?这里一个“惊”字下得极其高妙,原来他是被泉水的雄奇所吸引所震撼:都说“物平莫如水”(见张养浩的另一首《趵突泉诗》),可这泉水上涌,竟然成为“堆雪”的形状。不过,这三堆雪却又不是寻常的雪,它是不会溶化的;消,消融;趵突泉拔地三窟,雪涛横飞,声如轰雷,冬夏如一。“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天雷”,历来被视为描绘趵突泉的警句俊语,它充分体现出作者炼字炼句的功力。
诗人接着说,眼见得趵突泉那波涛大涌的情状,即使传说它是通海的“海眼”,人们也不免担心它会波尽水竭了;而那汪洋恣肆的秋之怒涛,则让人担心池岸也会被摧毁一般。我每次来到这澄澈灵动的泉水面前,那世俗的情怀都会受到陶冶而变得清高潇洒,以至斜阳落山时还不愿离去。
趵突泉近岸有名泉金线泉,张养浩多次探访而未能见到金线,后来他因公务路过故乡时见到了金线。于是,他在《乘传过家,同马克修总管宴金线池》诗中,描述了金线泉的绝世之美,从中亦可见作者激动感奋的心情:
旧闻金线奇,屡至未曾遇。
川妃若余夸,一缕出容与。
因知穹壤间,灵异固无数。
看来,他是把金线泉作为世间一个奇迹对待的,而且由此推出,这世上还有诸多我们不够理解的“灵异”事物或现象存在着。

书影:张养浩《云庄记》
张养浩对大明湖最是一往情深,他用各种形式从各个不同侧面来展示大明湖的旖旎风光。计有诗作《大明湖泛舟》、《游湖有感》、《登历下亭》、《过李溉之天心水面亭二首》、《登汇波楼》;散曲【普天乐】《大明湖泛舟》、【殿前欢】《登汇波楼》;散文《重修汇波楼记》等,实可谓洋洋大观。
我们先看他的诗作《登汇波楼》:
何处登临思不穷?
城楼高倚半天风。
鸟飞云锦千层外,
人在丹青万幅中。
景物相夸春亘野,
古今皆梦水连空。
浓妆淡抹坡仙句,
独许西湖恐未公。

大明湖今照 王琴摄影
汇波楼在济南旧城北门汇波门上,明湖水由楼下水门即明湖北水门泻出,以众泉汇流于此而得名。楼在明湖最高处,登楼南眺,南山诸峰及明湖碧波尽收眼底,是古来游客登临观赏的胜地。诗以设问句开场:到哪里登临方能产生连绵不断的诗情呢,自然是这高踞半天之中清风阵阵的城楼了。颔联与颈联则是对楼上胜景的全面描述:鸟儿在如锦似绣的彩云高天之外飞翔,人如同在万幅美妙的山水画卷之中,万物竞秀春色满野,而浩淼的湖水又引发出深沉的人生哲思。结语,诗人说,这湖山秀美的景色可与西湖媲美,苏东坡单单赞扬西湖就不那么公正了!
张起岩在为张养浩所撰的《神道碑铭》上称他“诗文深厚雅正,气盛而辞达,善周折,能道人所欲言。”而纪昀则认为张养浩“即以文论,亦未尝不卓然可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归田类稿提要》)

张养浩手迹
张养浩的五言诗质朴淳厚,七言诗清丽雄放,而由于他学养深厚,文藻华赡,故其散文作品亦雍容高朗,气度非凡。
他的《重修汇波楼记》便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妙文。文章首先扼要介绍汇波楼的情势:“济南形胜,惟登兹楼,可得其全焉。由吾乡多名泉,众流至此而合,故以名之。”接下来,作者以登此楼可观济南群山,引出登山者因而会联想到人生,从而感慨山无古今,人有生死,这该如何看待呢?作者指出,以圣贤之心为心,以圣贤之事为法,美名长久留在人间(“令闻长世”),“死而不朽”“亦足与山无穷矣。”其文充满哲理,且展示出作者高远洁静的人生境界。
之三,张养浩对于济南山水的审美发现
张养浩对于济南以及云庄的描摹与咏歌,又不独“刻画清新”,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有着对于济南山水的独特的审美发现。
以下分述之。
其一,“山水窟”
张养浩有诗:
吾郡山水窟,其胜闻未尝。
于何得全观,兹楼水之阳。
(《张养浩集》《登会波楼》,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版)
其二,“南北兼有”之美
在《重修会波楼记》一文中,张养浩说:
吾乡山水之胜名天下。代之谈佳丽者,多以江左为称首,畴尝游焉。南方之山,大概肖其风土,沉雄浑厚者少,秾鲜清婉、靓粧雅服之比,道路相望。惟吾乡则兼而有之。

书影:济南日报刊登侯林、侯环《张养浩对于济南山水的审美发现》
其三,“五可”之美
在《重修会波楼记》一文中,张养浩还发现并提出了济南山水的“五可”之美,他这样谈济南山水的特征:
至若四时之变,与夫阴霁早暮,水行陆走,随遇出奇。凡可以排嚣宣郁,使人蜕凡近,心高明,可喜可愕可诗可觞可图者,靡一不具。
其四:“鹊华之间”,济南山水宜居田园的审美发现
张养浩的云庄别墅位于鹊山湖西南岸,今标山至张公坟一带。张养浩喜欢将自己的别墅称为:“鹊华之云庄”(见《处士庵记》)他向读者这样介绍云庄的方位:
由城中来者,面鹊华两峰,而与东南诸山相背;由村而城者,面东南诸山,华鹊两峰若相踵。”张养浩将这种生活在鹊华之间的美丽感受称之为“大抵左右前后,或断或续,无适而不山伍。
(《翠阴亭记》)

今趵突泉公园的张养浩龙石
不惟在文章之中,张养浩还有诗作专咏鹊华之间的妙处,如其《翠阴亭漫兴十首》之八:
两峰华鹊奠西东,老子幽居正在中。
可是天公相爱甚,预为陈设待衰翁。
华山与鹊山一东一西,而我的云庄恰在它俩中间,这是上天对我的爱与恩德,特别为我陈设预留的呀!

书影:济南日报刊登侯林、侯环《云庄十友,张养浩奇石今何在》
华山鹊山一带,自南宋之前,有鹊山湖、华山湖,湖水浩渺,一片汪洋。南宋降将刘豫开凿小清河后,湖水大量流失,然此一带依然荷塘遍布,溪流纵横,禾黍飘香,景色淳美,同时也是一个宜居之处。元代,这里已有别墅村出现,张养浩有《游华鹊村别墅》一诗,称这里“萧鼓村村社,丹青步步山。”因之,张养浩对于鹊华之间的发现,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张养浩对于济南山水的审美发现,是济南建设“山水济南”“文化济南”的本钱,是七百年来济南历史文化建设中一笔至为宝贵的资源与财富。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