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心灵的慰藉
——伊旗老区促进会赴河南学习考察散记
文‖葛连光
红色考察调研,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通过参观红色旧址、红色遗迹、红色景点、纪念馆等,参观革命老区,感受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伊金霍洛旗老区建设促进会12人,在会长赵宇飞的带领下,于2025年4月14日至18日,赴河南省南街村、红旗渠、郭亮村等地学习考察调研,一路尽享中原风情,工业园区、高新农业园区、文化教育景区、革命传统教育区;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人造天河红旗渠风景区,参观红旗渠修建历史,纪念馆,为纪念林州市人民改变缺水旧面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造红旗渠这一伟大创举而建立的;太行山深处,位于海拔1700多米悬崖上的郭亮村,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26000立方米的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感受原始村庄的质朴民风,游览绝壁长廊、天池、崖上人家,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绝壁长廊的壮观,感赞开凿者艰辛的努力和伟大的气魄。
一.南街村
“公社是个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 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瓜越甜, 藤儿越壮瓜越大……” 我幼儿时就会唱此歌,今年66岁了,还会唱此歌。这首歌的格调是那么地清新、健康,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愉快和心声,唱出了他们对人民公社大家庭的无比喜爱和美好憧憬,以及社员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成为当时百唱不厌的经典歌曲。到了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的“红色村庄”——南街村。南街村是一个红色村庄,是因为它从建国以来一直保持着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并成功地进行了“共产主义”小社区的伟大实践,享誉海内外。
走进“红方红”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幅巨人画像,高大的伟大领袖白色塑像矗立正中央。街道干净、宽阔、整洁,通向临颖县古城和谯楼的大路上,有一座宏伟壮观的朝阳门,寓意着南街村村民心中永远向着“红太阳”。
南街村,至今还保留着“按劳分配”等许多红色元素,村里早就实现了义务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全免费,漂亮的楼房整齐划一,家具、电器等配置齐全,实行集体分配,村民可以拎包入住,使人羡慕的眼红。外地的女子如能嫁到南街村,就等于嫁到了“福窝”,夜里做梦都能笑醒。
南街村兴办了许多集体经济实体,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各种学校都有奖金奖励,念上职业技术学校可以返回南街村工作。现有28家企业,主要为食品、饮料、酒类、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旅游等多个现代化产业、“南街村方便面”和啤酒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物美价廉,非常畅销。
一排排整齐的村民楼房和南街村“红色大食堂”,来食堂就餐的人很多,也有不少外地人和游客。正逢一户人家在村里的酒店办喜事,高大上的酒店里有逼真的山水背景,富丽堂皇和气派,一次能开百多桌宴席,一点也不亚于城市里的高级酒店。村里还有自己的广播电视中心,正赶中午11点多,大喇叭里传来了悦耳动听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红色歌曲,播音员清脆的声音在播送着本村的村风新貌和新闻,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安宁、幸福和美好。 南街村是一面红色的旗帜,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它代表了另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不仅闻名全国,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赞誉。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团体和个人到这个村子里参观、学习和“取经”的人不计其数,南街村也成为了富裕、文明村子的典范和著名的红色旅游村庄。
中原屹立一尖兵,共同致富大本营。
游客纷至来观赏,南街村里气象新。
二.红旗渠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 誓把河山重安排。
条条渠道绕山转, 座座水库映蓝天。
层层山岭绿油油, 荒山变成大寨田。
自力更生创奇迹, 高举红旗永向前。
《定叫山河换新装》歌曲旋律铿锵豪迈,1969年,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修筑的引水工程——红旗渠竣工,此项被誉为“人工天河”的人工河渠总长近2000公里,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大无畏气概。改变,来自一代红旗渠人宁愿苦干、干愿苦熬的决心和毅力。誓把山河重安排的热血豪情,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引水成功的由衷喜悦,红旗渠精神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
春日的微风掠过山岭,阳光直射着大地,踩着赭红色的石板路,太行山腰间银练般的水渠便跃入眼帘。我们一行随着导游上山,亲亲地抚摸凹凸的渠壁,扶着冰凉的栏杆往下望,清亮的渠水温柔地环抱着山峦蜿蜒。崖壁上的苍松将倒影浸在碧波里,这流淌的不仅是甘泉,更是永不干涸的精神——红旗渠。山风掠过崖畔的野花,仿佛又听见当年开山的号子。这跨越时空的精神渠水,依然在新时代沸腾的血脉里流淌奔涌。如今的渠边杨柳轻拂,船工号子回荡在山谷,葱绿的禾苗在两岸摇铃,再不见当年龟裂的田地。
而今站在凿痕累累的渠道前,石壁上“山碑”二字在午日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这何止是条水渠?分明是十万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绝壁上刻出的自强印记。渠水淙淙唱着老辈人的歌谣,波纹里荡漾着一代人的青春剪影。 一九六O年正月十五,炮声惊醒了沉睡的太行,七万男女扛着铁锹,推着独轮车,用麻绳吊在悬崖上锤钢钎。虎口震出血就抓把黄土按上,打着补丁的棉袄被山风吹得鼓胀。任羊成系着麻绳在鹰嘴崖排险,碎石砸落三颗门牙;吴祖太熬夜画图纸,油灯在布满血丝的眼里跳成双影;十五岁的张小焕跟着母亲凿石渣,母亲昏倒时怀里还紧攥着钢凿。十年寒暑,青砖样的汉子削瘦成竹片。青年洞里没日没夜锤凿声,硬是在花岩山体劈出71公里天河。当第一股山泉水涌进干涸的田野,老支书举着舀子颤抖着尝了口水,浑浊的泪水顺颊而下。这水里浸着改云姑娘救乡亲时溅落的血花,凝着王师存凿洞时烤火的棉袄焦痕。
清晨红日刚刚升出地平面,我看见老奶奶拿着葫芦瓢,小心接住渠边滴落的水珠,也看到很多很多的穿着校服的小学生踮着脚尖,把矿泉水瓶伸向飞溅的浪花,因为每一滴水都凝聚着汗水和希望。如今满山的苹果园在风中沙沙作响,渠水倒映着绿油油的麦浪,倒映着赭红色的山岩与青松翠柏。这条饱经风霜的人工天河静静流淌,向游人诉说着红旗渠背后的动人故事。
林州这条“天河”,那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奇迹的红旗渠。当人们站在狼牙山隧道口,仰望这条悬挂在太行山腰的水长城,有着悬挂峭壁上镌刻的不屈精神,有着石缝里绽放的映山红,还有永不停息的生命长河在太行山间流淌。
三.郭亮村
太行悬崖郭亮村,公路挂壁破岩层。 千辛化作万年春,绝世奇观醉游人。 夕阳把山壁染成橘红色,我们乘坐的小面包车,连同导游和司机共14人。车箱里音乐放着轻快的山歌,汽车沿着盘山公路颠簸前行,透过车窗向外看,万丈悬崖近在咫尺,刀削般的悬崖惊得我倒吸一口凉气,双手紧紧抱着车座,在万仙山景区门口乘换了景区观光车前行。汽车沿着弯弯的山路行驶,随着指示牌出现“郭亮村”三个字,我的心跳突然加快了。仰头望去,几座褐色的山崖像巨人列队站立,崖壁上刻着深深浅浅的褶皱。正如苏轼的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也跟着应和:“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和眼前的风景就这样奇妙地重合了。村口石碑上“太行之魂”四个遒劲大字如同无声的宣言,我望着石碑,不由得肃然起敬。傍晚时分,几缕炊烟悠悠攀上青瓦,蜿蜒的石板路上行人很少,灯光柔和微亮,我与射影家赵剑夜游石头古街,他不仅用照相机拍摄,而且还放了飞机航拍,道旁的老槐树舒展着苍劲的枝条,山崖上的商店也逐渐关闭,当晚入住郭亮村第三民俗酒店。
清早的鸡鸣总踩在黎明前,农人们扛着锄头往田间去。晨雾里闪着银鳞般的露珠,却留不住他们稳健的步子——那片绿油油的麦田,才是当家人们的念想。日头渐高,我们跟着导游,顺着石板路爬着向上行,道路两旁的小商铺逐渐开门,摆出各种各样的山货、特产和崖柏树根雕琢的产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北60公里太行山腹地的沙窑乡境内,是山西与河南两省的交界处,海拔1700米,83户人家,共329人。该村坐落在万仞绝壁之上,素有“悬崖上的村庄”之称。郭亮村,四面群山环抱,峰岭巍峨,环境幽静,恍如巨幅画卷般连绵起伏的黛青色山峰延伸至远方,使人不禁感叹大自然这位神奇画家的天造地设。这里民俗古朴,不足百户人家的房子,依势分布在山坳里,不成行,也不成排。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和石头有关,如石磨石碾石头房,石桌石凳石头炕,石夯石滚石驼梁,石桥石路石碑廊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情。
我们坐着观光车游览了古道天梯、红石桥、炮楼等景点,可以说是走进郭亮村处处是美景。最后我们走进郭亮洞,一道1300米长的岌岌隧道,蜿蜒在120多米高的红岩绝壁上。洞内上方以及左右都是参差不齐的红岩石,看上去极像是古铜色的铁块,摸一下感觉冰凉且坚硬如铁。洞外侧凿有30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天窗,那是当初为了便于倾倒石渣的出口,如今已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透过这观景台俯瞰是万丈深渊,远眺对面是那如刀削斧劈的悬崖绝壁,你若走到对面峭壁静观这边的郭亮洞,优如绝壁上的一个个“机枪眼”。这让你在欣赏到大自然奇绝美景的同时,也为郭亮人的果敢和智慧叹为观止。日本名古屋电视台惊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美国媒体亦称其“全球最奇特、最出名的十八条道路之一”。亘古以来,郭亮人出行走羊肠,上下攀天梯,饱受路塞之苦。20世纪70年代,村支书申明信带领13名壮士,像传说中的老愚公那样,栉风沐雨,不避寒暑,挥锤打钎,凿石开洞,苦战5年,打烂了4000把八磅铁锤,耗尽了12吨六棱钢钎。心比铁坚,志比钢硬,铮铮誓言,感天动地;山洞一日不通,奋斗一日不息。工程进行到最困难的第五个年头,辉县教育战线等各个行业与郭亮人并肩施工,鏖战数月,终使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竣工通车。郭亮洞的开通,堪称人间奇迹而震撼国内外,国人冠名以“绝壁长廊”“挂壁公路”“太行明珠”之称。
郭亮村,悠悠的村史是它的底色,古朴的民俗是它的风韵,挂壁长廊是它的名片,现已名扬天下,魅力四射。
夜幕中返回郑州机场,晚21点35分的飞机,恰遇雷雨侵袭,整整延误一个小时,24点18分到达鄂尔多斯机场,愉快结束此次红色学习考察。五天来,受到伊旗老区建设促进会的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关怀和服务,深表感谢。大家在同一辆车上,一块唱歌、一块生活,一块谈笑,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加深了友谊,加深了感情,后会有期。这次考察学习,更加坚定了我们跟中国共产党走的力量,更加牢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确立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雄心大志,把我们伊金霍洛旗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做的更好、更实。
葛连光
2025年4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