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
作者:高德臣
江河冻了又化,草木枯了又荣。
百花谢了又开,大地四季变更。
是谁的魔手在操控,
让万物如此多情。
你从东方启程,
用温情细语劝退了冰雪,
把身边的大地唤醒。
抽绿了冻僵的枝条,
把溪流的琴弦拨弄。
温柔是催情的良药,
让大地接受一颗种子怀孕,
长出了民生。
天地苍白的脸,
被你一笔笔描上了腮红。
你与时针同行,
把赤道的热,
送来增加大地的情浓。
胎儿在万物腹中躁动,
炽热的爱招来雨露,让它快速长成。
你把西下太阳的余辉,
回送大地,尽力发功。
是催产素,让万物临盆诞生。
给她穿上一条彩色的裙子,
展示心底灿烂的心情。
你一路贪婪秋的美景,
误入北极强大的磁场之中。
那里的冰,比石头还硬,
那里的雪,比野兽还凶。
你想要突出重围,
多少次都无果而终。
带起的一股股寒流,
让北国大地,冰冻雪封。
你鼓起的风帆,
让郑和的船队飘过大洋彼岸。
犁开的丝路,沟通了彼此的繁荣。
在丛山峻岭、田畔、海湾,
推动着发电机扇叶旋转,
悄然无声地,
点亮了千家万户迷人的夜灯。
你掀起了南海的巨浪
摇动了兴安岭的苍松
卷走了喜马拉雅山的白雪
高高托举草原遨翔的雄鹰
把天宫送上了苍穹,
在太空中飞翔着一条中国龙。
啊,中国风,
吹硬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东方昂首屹立挺胸。
你的每一个年轮,
闪耀着华夏,耀眼的文明。
笔绘国风之魂,奏响民族之歌——《中国风》赏析
高德臣的《中国风》是一首洋溢着磅礴气势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诗篇,以独特的意象与灵动的笔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风”的丰富内涵与强大力量,带领读者在自然、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广袤天地中畅游。
自然之风中的生命律动
诗歌开篇,“江河冻了又化,草木枯了又荣。百花谢了又开,大地四季变更”,以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句描绘自然循环,宛如一幅宏大的四季更迭长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中国风”宛如一位神秘而伟大的操控者,赋予万物多情的特质。在对四季的描绘中,风的形象逐步具象化:它如温情使者,“用温情细语劝退了冰雪,把身边的大地唤醒”,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温柔情感,生动展现春风唤醒大地的动态过程。“抽绿了冻僵的枝条,把溪流的琴弦拨弄”,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细腻刻画风对自然万物的滋养与激活,将春天的生机盎然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季节推进,风“把赤道的热,送来增加大地的情浓”,助力万物蓬勃生长,又在秋季成为“催产素,让万物临盆诞生”,巧妙地将风与自然生命的孕育、成长、成熟紧密相连,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风在自然轮回中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它是自然生命律动的催化剂与见证者。
历史长河中的文明风帆
在历史维度,“中国风”承载着更为厚重的使命与意义。“你鼓起的风帆,让郑和的船队飘过大洋彼岸。犁开的丝路,沟通了彼此的繁荣”,寥寥数语,将中国古代航海与商贸交流的辉煌成就凝练其中。郑和下西洋,凭借风的助力开启伟大的航海征程,拓展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丝绸之路在风中绵延,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经济、文化的交融与繁荣。这里的风,不仅是自然之力,更成为连接历史与文明交流的纽带,象征着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积极开放的精神风貌,彰显出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曾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推动着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现代奋进中的发展动力
诗歌笔触转向现代,“在丛山峻岭、田畔、海湾,推动着发电机扇叶旋转,悄然无声地,点亮了千家万户迷人的夜灯”,风从传统的自然与历史元素中走来,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化身为清洁能源,为工业生产与民生照明提供动力,这一意象转换,巧妙地将古老的风与现代科技、生活紧密结合,展现出中国风与时俱进、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面貌。“你掀起了南海的巨浪,摇动了兴安岭的苍松,卷走了喜马拉雅山的白雪,高高托举草原遨翔的雄鹰”,一系列气势恢宏的自然场景描绘,进一步强化风的强大力量,暗示中国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把天宫送上了苍穹,在太空中飞翔着一条中国龙”,以风助力航天事业这一极具时代意义的意象,将中国风推向新的高度,象征着中华民族在科技探索领域如巨龙腾飞,勇往直前,风成为中国现代发展进程中强大动力与蓬勃活力的象征。
民族精神的永恒吹拂
整首诗层层递进,最终落脚于民族精神层面。“啊,中国风,吹硬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东方昂首屹立挺胸。你的每一个年轮,闪耀着华夏,耀眼的文明”,直抒胸臆,点明诗歌主旨。中国风历经岁月洗礼,在自然变迁、历史演进与现代发展中,始终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连,它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支撑着民族在世界东方傲然屹立,其蕴含的每一份力量都凝聚着华夏文明的智慧与光芒,成为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与不竭源泉。
高德臣的《中国风》通过丰富多元的意象构建、从自然到人文历史再到民族精神的层层升华,创作出一首大气磅礴又饱含深情的赞歌,使读者对“中国风”所蕴含的自然伟力、历史底蕴与民族精神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与感悟,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