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世清
访友来寻黉序景,相迎笑忆少年融。
沧桑百载书声远,桃李三千气象雄。
遗址旗红昭往烈,操场雀跃沐新风。
巧家自古多才俊,更看鲲鹏击九穹。
这首七律《观巧一中感吟》通过精巧的构思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全诗以景抒情,意境深远,格律严谨,体现了七律的艺术魅力。
构思新巧,起首不凡
诗的开篇“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即显独特,首句双关“精华”既指月光皎洁,又暗喻诗人未被磨灭的才情1。次句通过“自”字重复,强化月宫高寒的意象,同时隐喻诗人历经坎坷后的坚韧。这种开篇方式打破了常规,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灵动的基调。
化用典故,意境交融
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巧妙化用李白“长安一片月”的意境,将视觉(月光千里)与听觉(砧声、鸡鸣)交织,营造出虚实难辨的幻境感1。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则借张志和《渔歌子》的意象,表达漂泊之苦与闺怨之思,进一步丰富了情感层次。
情感递进,意在言外
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以痴问嫦娥收束全诗,既呼应开篇的“缺月”意象,又含蓄点明诗人对团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全诗未提“月”字却句句写月,情感从孤高、凄苦到怅惘层层递进,最终以开放式提问引发读者共鸣,体现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