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发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胜利纪念章
文/图 魏传来
笔者喜欢收藏,因而经常逛旧货市场。记得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在淄川西关大集的旧货地摊上(当时称破烂市),陆续发现并购买了几枚相同的铸有英文和外国人头像的徽章。在交易过程中,经仔细询问摊主得知,徽章的主人都是淄川西部的商家、冶头一带村庄的人。
经仔细辨识和研究,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些徽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又称欧战胜利纪念章,也称为乔治王·大将军勋章,是英国政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于1921年颁发的。

1.纪念章正面
纪念章直径3.6厘米;绶柄横长3.6厘米,竖长1.1厘米;绶带已失;铜质,工艺精致细腻。正面(见图1)环书英文大写,意为“英国国王兼印度王乔治五世”,中间是乔治五世的头像(1910-1936在位)。背面(见图2)是一赤身裸体的战神(将军),骑在一匹奔腾的战马上,一手牵马绳,一手持利剑。战马下面是大海波涛,马蹄下踩着象征必然失败的骷髅及画有飞龙怪兽的盾牌。

2.纪念章背面
整个画面显露了战胜后的踌躇满志和强权即是公理的殖民扩张的本质。马的上方左右边铸有1914-1918的字样,为一战纪年,一目了然。马头部上方另铸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寓意为“日不落国”。

3.纪念章滚边
在章的滚边还铸有“NO24426”的编号(各章编号不同),以及英文“CHINESE”“L.C.”,意即“中国人”,特依此标明此章是发给中国人(华工)的。(见图3)
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在淄川被发现,它清楚地表明有淄川籍的赴欧劳工和其他中国劳工一起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为英国及其协约国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淄川劳工功建欧洲的铁证。
一百多年沧海桑田,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功绩和苦难更是早已被遗忘了……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欧洲大国英国和法国被深深卷入战争之中。
某种程度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欧战”。激战数年后,欧洲各主要大国都尽显疲态,陷入了兵员锐减、劳力奇缺的窘境。为此,协约国集团的英法两国将目光投向了遥远而贫穷的中国,他们企图借用这个远东大国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来从事各种战争后勤工作,以便让更多的本国青壮年走上战场,搏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的北洋政府由于加入了协约国阵线,也给予了积极配合,同意采取 “以工代兵” 的办法,派遣华工出国,赴欧参战。随后,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拉开。
一时间,英国丶法国都在山东设局招工,以英国人招募为多。英国人在青岛沧口设立招工总局,在济南丶周村丶潍县丶烟台分别设立华工招募处,淄川籍的华工便是在周村签合同后被招募成为契约华工的。按照契约规定,赴欧劳工和工资待迂是普通华工每月30法郞,国内家属每月补助大洋10块。少数担任相应职务或是有技术特长的匠工,酬劳会多一些,每月可得到80至90法郎,而家中眷属,也会多领十几块甚至几十块大洋的补贴。这种收入,在当时贫穷的中国是极具吸引力的。因而报名应募者甚众,需连续几天排队候选。

4.一战中国劳工
根据史料记载,约有14万中国劳工应招在一战期间远渡重洋到欧洲战场当苦役,他们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老实本份的农民。被招募的劳工分批集中在青岛后进行体检和编队,先要经过消毒洗澡,之后发放统一制服,其中包括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此外,每人还发放毛毯、棉布铺盖和一个装有水杯和铁饭碗的生活包,一切都是标准化的。然后做身份证“砸镯子”——用铜片打上编号制成手镯,戴在每位华工的右手上,并把手放在胸前拍照,贴在证件上,凭此领取工薪。等到合同期满返国之时,才可将铜手镯卸下。
由于当时地中海受到德国潜水艇的威胁,首批华工约800人从青岛出发,乘坐法轮从好望角绕道前往欧洲,其间历时三个月才到达法国马赛。之后,鉴于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范围的不断扩大,赴欧路线改为经太平洋到加拿大温哥华,之后乘火车穿越北美大陆,再横渡大西洋前往英国,最后转往法国。在战争的阴影下,华工们在离开祖国那一刻起即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他们的运输船在接近英法作战海域后,随时都可能受到水雷或德国潜水艇的威胁。其间,德国潜艇在1917年2月24日击中其中一艘邮轮,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
历经艰辛抵达欧洲的华工们,被英法雇主分派到各个重要的军工厂和矿山工作,他们承担的往往是工厂中最繁重,条件最艰苦的工种,如冶炼、煅烧、轧钢和磨砂轮等。尽管中国劳工与英法政府签订的为期三年的合同规定,中国工人在欧洲是从事工业工人和农业工人的工作,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被英法安排上前线为部队挖战壕丶修隧道丶运送武器弹药,抢救搬运伤员和阵亡者尸体等工作,在枪林弹雨和炮火中出生入死。其生活条件之恶劣,工作条件之严峻,加上身处异国,语言不通,他们的失望、苦闷与愤怒心情可想而知。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包括中国在内的英法等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欧洲人终于盼来了和平。消息传来,以中国文化名宿蔡元培为代表的中国有识之士都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
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中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的一员,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参战,终于也成了战胜国之一。而在这之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次的对外战争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告终。虽然这个胜利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但它毕竟给这个东方古国增加了自信。同时一战的象征意义巨大,它代表着中国融入现代世界的第一次主动尝试。
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重建家园仍需要大量劳工,而此时,英法政府却以中国劳工浯言不通和技能不适合新的工作需要为由与绝大多数劳工们解除了合同。历经二年零五个月的艰辛磨难丶九死一生的这支离乡背井的中国劳工大军,就此失去了工作而难以在欧洲继续生活,不得已提前收拾行李,带着几年辛苦工作积攒的一点钱匆匆打道回国。
据悉,包括淄川籍劳工在内的中国赴欧参战劳工绝大部分最后都安全返回了家园。当然,能够安全回国的劳工是幸运的,毕竟他们活着回到了故乡。
与他们一起同赴欧洲的劳工中,大约有一万人死在了这场他们也许从来没有理解过的战争中。在英国加莱省的胡明冈和波特尔、法国滨海的努瓦耶尔,英法当局都修建了葬有大量华人劳工的公墓,每年的“一战”纪念日,当地的中英、中法友好协会都会去祭奠那些永远长眠于异国的同胞。在法国的巴黎, 也矗立着一座“中国劳工纪念碑”。

法国劳工公墓的淄川籍劳工
除此外,还有数千华工留在了战后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批中国移民。一些人与当地女子结婚甚至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一位名叫朱桂生的华工与法国姑娘巴蒂斯特相爱结婚,并在“二战”中加入法军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2002年春,这位来自江苏丹阳的老华工以106岁的高龄在法国拉罗谢尔市仙逝。事后,当地报纸评论说:“他的辞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1年,英国政府为嘉奖华工的功绩,特颁发给每人铜质奖章一枚,用小木盒盛装。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中国招工局收到纪念章后,立即造册并由邮局全部寄出。
可以说, 这几枚“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 就是赴欧华工在欧洲战场流血流汗的实物见证。从目前看,标有(CHINESE)字样的一战纪念章存世量甚为稀见,已成为珍贵的文物收藏品。

究竟有多少淄川籍劳工赴欧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有多少淄川劳工在一战中遗骸弃置异国?我们尚不清楚。据家住淄川城西商家庄的韩其芳老先生回忆,他们村有一位名叫张宏业(外号张二杓子)的人就是一战时去过欧洲做过劳工的,是14万中国劳工中的一员,已予1964年去世。但这几枚纪念章是否有他的一枚,也无法考证了。
希望这些幸存回国华工遗留下来的已过百年历史的极为珍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能唤起人们特别是赴欧劳工的后人们对淄川籍劳工功建欧洲这段历史的深情回忆和思索,以缅怀和纪念那些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其姓名的淄川籍的赴欧劳工们。

【魏传来简介】
魏传来,淄川澹庐书屋主人。人称澹庐先生,文物收藏鉴赏家,地域文化研究学者,《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山东省民间陶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收藏家协会青铜器部部长。淄博市史志研究院地方文化学者咨询组成员。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