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师弟多感慨(散文)
毋东汉

我为给高掌乾贤弟转送文友赠给他的书,漫步来到辛庙村。我们顺便研究关工委《晚霞》小报的通联问题,正谝得热烈,门外闯进一位不速之客,高个子,清瘦脸庞,喜眉笑眼,竟然有点面熟,似曾相识。经了解,他来自马厂村,叫王胜利,是高掌乾贤弟的常客,是樊耀亭仁兄的表弟,也是我的师弟。他父亲王鸿琪先生曾是我的语文老师。王胜利出生于1949年10月。为纪念革命胜利,而得王老师起名。多年不见王老师,惜他作古,今见胜利,幸会,幸会!

我高小毕业是在1957年,没考上初中,落榜学生家长们发起成立了白家湾民办初中班,经考试,我被录取,在白家湾民办初中班读书一年。那时,《语文》课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王鸿琪老师给我们教语文,爨守中老师教数学并当班主任。我当时在班里属于较差的学生,成绩很一般,没什么特长。但我和樊耀亭仁兄对美术和语文兴趣较浓,经常在课外时间相约,去村北井关庙去聊文学,搞写生。
井关庙是一间很小的土地庙,相传有井,庙旁一株古老的大树,松树嘛柏树我记不清,我们在一起写生过。在这里,樊耀亭兄确定他的笔名叫“月波”,他写过一首诗,描写山乡月夜景色,我佩服他的文学才华,我起笔为“晓阳”,后来成为曾用名。当时,我还不知道王鸿琪老师是樊耀亭仁兄的亲舅。
王老师讲语文课十分精彩。他讲《孟姜女》和《牛郎织女》,给我印象深刻,好像“哭长城”和“鹊桥会”就发生在眼前,让人激动不已。他教朱总司令写的《母亲的回忆》一课,阅读写作相结合,给我们出作文题为《我的母亲》。我写的《我的母亲》一文,王老师在家长会上读了一遍,夸我写得好。我母亲参加家长会后回家对我说:“你老师在家长会上念你写我的作文来。夸你写得好,我也觉得写的罢咧。”“罢咧”是长安方言,就是比较好、差不多的意思。我听了很受鼓舞,又不敢骄傲,从此有了文学梦。在白家湾上了一年,第二年又参加升学考试,考入公办中学,1961年初中毕业,毕业学稼。当时立下誓愿:“要当长安的王老九”。王老九是全国著名的农民诗人。那时国家号召我们要“以农为荣”“以农为乐”“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我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结会起来,所以把当农民诗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半个多世纪以后,我和樊耀亭仁兄、高掌乾贤弟都是省作协会员,都有诗文集出版,基本实现文学梦。每当我们一起聊天,谈及创作之路,十分怀念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老师的鼓励,无疑是实现梦想的促进力量。
今天见到王胜利师弟,犹如见到王鸿琪师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合影,执意要让王胜利站在中间,王胜利含笑妥协道:“我代替俺爸!……”
人的成长,离不了主观努力和客观培养,老师和教材发挥着立志定向塑形的作用。我联想到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得力于老师的栽培,也为教材中选入麦克阿瑟谈爱国的文章感到可笑,却又笑不出来,而且细思恐极。
2025-4-22-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