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气二元论:
《潜夫论》烛照下的文明脉络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在华夏思想的浩渺苍穹中,《潜夫论》以“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的论断,为道气二元论赋予了独特而深邃的内涵。这一哲学命题,宛如一条贯穿古今的文明脉络,串联起宇宙、生命与社会的万千图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智慧光芒。
王符所阐述的道气关系,构建起一个严密而精妙的哲学体系。“道”,作为宇宙的根源与终极规律,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为万物的运行奠定了根本准则。正如老子所言,道“先天地生”,它是宇宙的神秘母体,孕育着万物的萌芽。而“气”,则是道的具象化呈现,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从山川大地到微末尘埃,从飞禽走兽到人类自身,皆由气的聚散离合而成,气的流动与变化,塑造了世界的万千形态。道与气相互依存,道赋予气以秩序与方向,气则使道的抽象法则得以在现实世界中彰显。它们之间的关系,恰似阴阳两极在太极图中相互交融、相互转化,共同勾勒出宇宙“对立统一”的本质。
哲学思辨:为思想演进奠基
道气二元论为中国哲学的发展铺就了坚实基石。在宇宙生成论上,它打破了单一本原的局限,以道为根源、气为载体,解释万物起源,区别于西方心物二元论,更强调二者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在本体论层面,提供独特视角理解世界本质,如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气论结合,揭示世界的层次性和生成逻辑。
在认识论领域,影响古人对世界认知方式。“气”作为物质基础和感知媒介,连接主体与客体,人通过感知“气”的变化来认识世界;“道”则提供对世界整体把握和规律洞察,引导人们超越现象探寻本质,形成直觉体悟与理性思考结合的认知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传统哲学发展,如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讨论,是道气二元论的延伸与深化。
艺术创作:为审美意境添彩
在绘画领域,山水画注重描绘山川自然的气韵生动,画家以笔墨为媒介,将“气”的流动与变化融入画作,使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追求意境表达,通过画面布局、色彩运用等体现“道”的深邃与空灵,让观者感受宇宙自然的和谐与永恒。书法艺术中,笔画的书写讲究气脉贯通,一气呵成,体现“气”的流动;字体结构和整体布局则遵循一定法则,蕴含对“道”的理解与追求,展现书法的形式美与内在精神。
传统建筑也深受道气二元论影响。宫殿、庙宇等建筑布局讲究对称、秩序,体现“道”的法则;建筑材料和工艺则注重顺应自然特性,追求与自然融合,如木材的选用体现“气”的自然属性,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氛围。
文学表达:为创作理念赋能
道气二元论融入文学创作理念。古代文人秉持“文以明道”观念,认为文学应传达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等“道”的内涵,同时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如《论语》以简洁文字传达儒家之道,同时充满智慧与人文气息;《庄子》用奇幻想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阐述道家思想,充满灵动之气。
诗词创作中,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道”的感悟融入自然景物描写,借“气”抒发情感。如王维的山水诗,描绘自然美景展现“气”,蕴含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体现“道”,达到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境界。
从《潜夫论》的经典论述出发,道气二元论跨越时空的界限,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更在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中,成为梳理人类认知世界、应对挑战的思想主线,持续延伸、生长,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文明发展图景 。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