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三十)
☆ 情向人间花含笑
文/王平
在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的光辉诞辰之时,一场盛会上,一位来自江苏盐城、名叫董加耕的普通知青,以其不凡的气质,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非权贵,亦非名流,却以一种独特的魅力,悄然影响了时代。
同年,受这份精神的感召,三哥青云自东台县台城,踏上了前往唐洋公社红纲大队的知青之路。岁月如梭,时光如织,编织出一幅幅淡雅而温婉的生活画卷。当秋意渐浓,满园秋色温柔地拂过心田,宛如轻纱覆盖,令人心生摇曳。
我与大姨父在青云哥家中稍作停留后,便与青云哥、美凤嫂子依依惜别。踏上前往紫阳县的68里旅程,从唐洋出发,徒步16里至李堡镇。此镇历史悠久,唐代开元年间因地处黄海之滨、土质赤红而名“赤岸村”。明末,为抵御海盗侵扰,民众筑堡自守,因李姓居多,遂改称“李家堡”。至清代,李堡又被称为“三贤镇”,以纪念尤敬国、姜旦童和脱凡三位贤人。最终,我们步行52里至紫阳县。
在那漫长而孤寂的旅途中,眼前的景致并未带来期待的喜悦,唯有广袤无垠的荒野延展至天边,寒风凛冽,自西方无情地侵袭而来,携着细沙,如同时间的细流,轻轻拍打着面颊,留下一道道微痛的痕迹。大姨父的口中,不时溜出一串奇异的旋律:“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我困惑不解,仿佛置身于迷雾之中,好奇地追问:“姨爸,您哼唱的究竟是什么歌谣?”大姨父的笑容温暖如初春阳光,他轻声解释:“此乃中医之《十问歌》,问诊之要诀也。”我摇了摇头,稚嫩的声音带着几分抗议:“不好听,我不喜欢!”大姨父的眼神里满是慈爱,他轻抚我的发顶,柔声说:“小龙,此乃医者诊断的智慧结晶,望闻问切之精髓所在。”我仍不甘心,嘟起小嘴央求:“讲个故事吧,这个我不喜欢。”大姨父的笑声如春风拂面,他答应道:“好,好,小龙别闹了,让我为你讲述一段历史佳话。”
于是,大姨父缓缓展开《桃园三结义》的壮丽画卷。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之中,依序跪拜,誓言响彻云霄,结为异姓兄弟,誓同生死。次日,他们各取所需,打造神兵利器,招兵买马,踏上征途,共赴国难。这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我心田,让我领悟到:对国家需有矢志不渝的忠诚;对朋友需有情深意重的情谊,做一个顶天立地、有情有义之人。
随后,大姨父又引我进入《三顾茅庐》的传奇世界。刘备为求贤若渴,三次亲临草庐,只为邀请诸葛亮共谋天下。第一次空访而归,第二次静候午睡中的卧龙;第三次终于得见真人。刘备的诚意如同春日暖阳,融化了诸葛亮心中的冰雪,最终卧龙出山,辅佐明君。
正当这些故事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时,前方出现了一处人间烟火之地。低矮的茅草屋前竖立着一根挂着幌子的旗杆,其上“酒”字青旗在西风中猎猎作响,如同历史的注脚。我们步入小店,一位身着青藏色布衫、头戴黑布帽的青年人热情相迎:“请入内小憩!”我们随他步入屋内,只见众人或饮酒谈笑,或品茗沉思。青年引领我们至最里端的方桌前落座,一位动作麻利的小姐姐随即奉上两盏用粗大白瓷碗沏就的茉莉花茶,香气袅袅升起。青年人问:“大叔您需要的什么菜肴?”大姨爸笑道:“一碗红烧肉,一盘韮菜卜页,再来碗青菜汤!”青年人大声吆喝着菜名后又忙着去招待别的客人。提及红烧肉,我的眼中顿时闪烁起期待的光,旅途的疲惫仿佛被这股香气一扫而空。大姨爸结完帐后,我俩踏上征途继续向紫阳县古城前行……
没有花间的美景依旧绚丽,是岁月静好的见证。每一朵花都承载着一段回忆,每一片花瓣都写满了往事。今宵暗香远,月下陪花眠。因为懂你,所以温柔,因为爱你,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不曾惹春风,花间乱时光,许你一世繁华,共度岁月漫长夜。
夜幕如细腻的织锦,悄然蔓延,吞噬着天际的界限,将无垠的苍穹涂抹成深邃的蓝黑。沿途,一座座简朴的茅舍仿佛被夜的魔法唤醒,茅草屋中透出的灯火逐一亮起,犹如星辰坠入了尘世。归巢的鸟儿在夜色中轻盈地在树梢间跳跃,最终找到栖息的绿叶,它们的身影在柔和的光线中勾勒出一幅幅静谧的画面。车轮辗转,碾过落叶发出细碎而有力的声响,那是秋夜的细语,伴随着一阵阵凉意,悄然攀上旅人的脊梁,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每个人的心田轻轻勾勒着季节的轮廓。
在漫长的徒步之旅中,四周被沉默所笼罩,我与大姨爸愈发感到疲惫不堪。穿越串场河大桥时,西北方向紫阳县古镇的灯火稀疏地映入眼帘,宛如远方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终于,我们兴奋地加快步伐,直奔紫阳古镇而去!那里,将是我们此次旅行的终点。
当夜色如墨,万籁俱寂之时,我们悄然抵达了傅家大院。大姨父牵着我的手,轻轻叩响了二姨家那雕花木门,以温柔而坚定的力度,唤着久违的名字:“世元,世元,春华,春华!”不久,屋内亮起了一盏温暖的光,伴随着一声好奇而略带慵懒的询问:“是谁呀?谁敲门!”大姨父以熟悉而深情的声音回应:“是我啊,希平!”随着门轴轻吟,画格门缓缓开启,二姨的身影映入眼帘,她的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希平兄!”看到我口中不停地说:“小龙,小龙!”她立刻展露笑颜,热情地迎接我们入内。
二姨父与大姨父重逢的寒暄声,伴随着二姨爽朗的笑声,不经意间惊扰了梦乡中的孩子们。六个孩童围绕在我身旁,其中三位是我旧识,另三位则带着新奇的面孔。大姐萍生忙不迭地为我介绍:红生高大稳重,柏生温文尔雅,而最小的则是活泼的铁生。我轻轻点头,心中涌动着温馨与感动。原来,在我离开紫阳古镇的这段日子里,二姨已从糖果厂的忙碌中抽身,回归家庭,悉心照料这些稚嫩的生命,又为我添了三位可爱的弟弟!
不久,二姨端上了热气腾腾的佳肴,香气扑鼻,温暖人心。二姨父则与大姨父并肩而坐,举起了高粱酒。在昏黄的灯光下,他们的话语中交织着过往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这酒变得更加醇厚,承载着深厚的情谊。在这静谧的深夜,傅家大院再次洋溢着家的温暖与团聚的喜悦。

☆赏析
文/王剑
作家王平在这篇回忆录以温婉笔触勾连历史与现实,开篇以毛主席设家宴为主线,塑造知识分子董加耕上山下乡为精神,双线铺展青年下乡的灼灼理想。其间文中《十问歌》的医道仁心与《三国》忠义在寒夜星火中共鸣。红土地传说与茅店酒旗织就斑驳时空。傅家灯火下的六童聚首,既是生命长河的隐喻性交汇,也是集体乡愁的诗意定格。茉莉清茶与红烧肉的热气穿透岁月,让历史重现烟火中的人性温度在粗陶碗里永恒流转,最终将私人记忆淬炼成一代人的精神史诗。
☆作者简介:
王平:一位散文海洋中的掌舵者,在“蓝月亮诗刊”的璀璨星穹下绽放,编织了逾300篇光华熠熠的文章。诸如《墨色行吟》的悠然漫步,《月夜书怀》的静谧低语,《雨夜琴韵》的悠扬旋律,以及自传《童年》的纯真篇章,这些作品犹如星辰点点,照亮了文学的天际。同时,他也是顶端、网易、今日头条【朵朵文学】等平台的特约作家,以独特的文学之光,点缀着专栏的夜空。自1973年高中学府门扉轻合,踏上了东台县林场知青之旅,那是一段以笔为舟,墨海行舟的年月。在那段岁月里,以《知青》为舵,探索青春与时代的洪流,不料这部作品因历史波澜,被公安机关注目审阅,自此散落时光深处,未再归还。直至2011年金秋,退休生活重启笔端,在“蓝月亮导师笔下的世界”重新落墨,寻回往昔文思。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