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榆虽晚霞满天
——浅析《老常游记》的艺术特色
文/王永杰
《老常游记》是宝鸡市退休老干部常崇信老师最新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共收入作者多年来撰写的34篇共计38万余字的游记作品,分名家述评、国内部分、国外部分、附录四个单元。认真品读之后,我对文集中灿若锦绣、风格迴异的精彩内容;直观形象脍炙人口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夫;作者对写作之道的敬畏之心及刻苦精神;工作中唯勤唯美的担当意识及一个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均十分敬慕。故不揣冒味地就文集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谈几点浅见,以示对老师的祟敬之意。
一、灿若锦绣,风格迴异的精彩内容:
近年来自费出版文集的退休老同志越来越多,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内容和文釆却参差不齐。部分作者的文章内容往往人云亦云,少有新意,文字表达功夫也稍逊一筹,缺乏吸引读者兴趣的看点。而常老师借助独具的慧眼及娴熟的文字表达功夫,使得其佳作中常能表人之所未表、道常人之未见、显世界之万象。文集中那三十多篇锦绣华章,既有国内外众多遐尔闻名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又有不同地区的民间风物及社会经济发展信息。让有幸阅读者不光为书中的美妙景观所陶醉,而且会增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游记中埃及金字塔建造工程中的未解之迷;意大利斗兽场内了无寃仇的人与人、兽与兽、兽与人之间拚死残杀的血腥恐佈;经济巨头德国二战中千夫所指的希特勒法西斯暴行与战后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反差共同体现的多元化历史特征;柬埔寨吴哥窟那惊艳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流光异彩;塞纳河、莱茵河、涅瓦河、伏尔加河流域灿烂夺目的自然文化景观与借“假雕塑”骗人钱财、追着游客要钱的现代乞丐竟然在一个画面中同框的令人费解;西藏佛教徒用“等身拜”走完千里朝圣之路的虔诚及神秘的天葬风俗,都充分诠释了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与千姿百态!
二、直观形象、脍炙人口的的优美语言及点石成金般的文字表达功夫。
常老师的作品中一般不多用“春光明媚”、“美妙无比”等万能通用型形容词组,而多以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维妙维肖的叙述描写语言等多种多样的文学表现手法,来生动形象地描摹自然景观的千姿百态;叙说人文景观的古往今来及旅程中的所见所闻。
在“醉人醉翁亭”一篇中他写道:“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的真是山水吗?不是,是出于无奈。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醉了欧阳醉翁的醉翁亭早己不复存在,但山水犹在,醉意犹存。只不过这个醉的原因不再是无奈了,而是生活的美好!”在描述作者踏入红场时的心情时他又这样表述:“踏进莫斯科红场,红色扑面而来,眼眸里满是绛红色的色彩。红色的古建筑物,红色的旗帜,几乎侵占了视野的全部。从小就向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向往共产主义运动的心脏,今天我终于来到你的身旁,来到见证人类历史辉煌,牵动不少中国人情怀的红场。历史在这里沉淀,岁月在这里凝固,红场我们拜谒来了!”这些美仑美奂的丽词金句,往往会使作品满目生辉、馨香扑鼻。
“数字化语言”和“学者思辦型语言”则是他更为另类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所谓“数字化语言”就是在描述实体型景物时运用具体的数字来表述或说明描述对象的大小、高低形状的语言形式。一般人会觉得这种语言枯燥无味,缺乏艺术性。但如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只有这种句式才能最简洁、最精准地体现出表达对象的深刻内涵。因而他不光是表达专业性题材的不二选择,而且是与新时代同步的一种全新语言形式,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他将会被更多的写手们所喜欢。
至于他的学者型思维与精彩文学语言相得益彰形成的“思辩型语言”,则更能使作品增加严谨的表达效果及深刻的哲学思辩。从他的游记作品中人们不光能领略到仪态万千的自然文化风光,而且能从他由物及理提练出的哲理中感悟经世理政的良策,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如针对有些人要在黄河壶口瀑布之上修建“古贤水库”,从而导致壶口瀑布不复存在的决策。他不仅引用翔实的数据对黄河之上大坝修建密度,己严重超越世界河流水资源利用极限的专业角度,指出了其有违科学规律及经济规律的弊端,而且指出了其对壶口瀑布这个世界级自然景观将会造成的巨大恶果。文中写道“有人会说,人工调节的水库也可形成瀑布。是的它可以形成瀑布,但是它还可以把黄色瀑布变成清水瀑布,同时也将把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然神、黄河魂变成人工神,那还能叫黄河壶口瀑布吗?那个激励中国人的“黄河在咆哮”的呐喊,将成为小绵羊式的呻吟,这对得起这个代表了中华民族伟岸形象的河流吗?对得起我们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吗?”“如果古贤大坝修了,壶口瀑布没有了,我们对不起黄河母亲,也对不起未来的黄河儿女。”看到这样逻辑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人们还能对这个荒唐的决策无动于衷吗?
三、对写作之道的敬畏之心及“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精神。
前面列举的那些精美绝仑的丽辞妙章既有赖于他的过人天赋,又需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劳累。
与许多人以网络上搜寻的资料及景点简介、导游介绍为依据敷衍成篇的游记不同,常老师的的游记在开始前总要通过多种途径掌握景点的主要看点,作好前期功课。身临其境后,更是细心观察领略景点的“庐山真面目”,并将其“素面真颜”牢记于心。为达此目的,他往往不顾人老体衰而穷尽景点的细微末角,竭力寻找景点中的历史碑刻等原始资料,向景区导游及当地居民虚心求教,以至花费大量时间引起一些同伴的不满及耽误吃饭休息他也在所不措。在休息时间他又抓住记忆的黄金时段,及时将大脑中储存的景点信息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这些现场捕捉的独特风物及建筑工程中的资料数据,都为他美仑美奐的景物描写及学术观点提供了依据。
他对我国一些地方在河流上超负荷修建水库、超密度修建大桥的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提出的建议;他借鉴欧州发达国家利用生物措施进行饮用水净化将“浪漫的臭水沟”,变成不需人工处理的饮用水的“它山之石”,对我国的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净化等方面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只所以能得到行业高层专家的认同。都得益于现场观摩中激发的灵感及翔实的数据资料的強力支撑!
正由于他对写作之道的敬畏之心及刻苦努力,才使他的文章不但文采斐然而且既可“载道”又能“济世!”
四、文集中折射的作者“唯勤唯美”的担当意识及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意识。
作者不光是一个优秀的写作高手,而且是一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他在《瞻仰马克思故居》一文中有一个片段,“马克思主义没有死亡,正在煥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叫路漫漫其修远兮。共产党人,努力吧!”这段激情满满的语言,不但充满了一位“草根思想家”的哲学思辩,而且见证了他心中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常老师在职时曾先后担任过宝鸡市政府办公室中层领导、岐山县政府县长、市综合执法局局长、水利局局长等重要职务。退休后又担任了水利部水利风景区专家等多个社会组织的领导职务。无论是身为“一方诸候”的县级“父母官”或者在市政府主要部门任职,拟或是不拿薪水的社会职务,他都是成绩卓著的能臣干吏。因此获得的国家人社部、水利部先进工作者,等数十个含金量满满的荣誉称号及多项科技进步奖;发表及出版的500万字的文章和文集均体现了他工作中坚持的“唯勤唯精”信条,及一个近五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而支撑他做到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在马克思故居和巴黎公社墙前所表达的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老常游记》的后记中常老师以诗言志:“二十余载江河行,老叟志在山水中。七大水系连内外,山岳纵横亚非欧。妻女侄媳均支持,七旬初度新曲谱。”虽没有慷慨激昂的大话,却与古人的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相映成辉。我衷心祝愿年逾七旬的常老师晚年仍能象灿烂的夕阳一样,红霞如火光照晚晴!
二0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于虢镇
作 者 简 介: 王永杰,退休公务员, 多年来常在《陕西日报》等纸质报刊及新媒体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及其它文章。有数十篇作品在全国性征文比赛及报刋、融媒获奖,并入选多部文学作品集。2023年8月出版散文集《又是一个春夏》。 现为宝鸡市作家协会、陈仓区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审稿:董惠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