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土》读后感
图文/读霸联盟君公众号
编发/五老志愿者韩积蕊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被《莲花土》这本乡村奋斗传奇狠狠震撼了! 我也觉得,古建筑复建的时候,就得用贡砖这样的古法砖,才更有质感和诚意。古法技术应该流传下来,工艺制作可以升级,但方法不能丢。
陶景人也是一时性起要承包砖窑,那时候他只有小时候跟爷爷耳闻目染了一些烧窑知识,完全还是个外行,所以第一窑烧成了罕见的窑汤,连捡乱砖的人都给意外到了。好在陶景人不服输,一直在琢磨流程和技术,又加上有个领导特别重视莲花土和贡砖,给了陶景人巨大的信心,才有了重启古窑并烧出贡砖的后续故事。
而陶家窑并不是一枝独秀,还有魏家窑从后面奋起直追。自小着迷于机械的砖厂接班人魏建国,临危上岗,决定推行制砖流水线自动化。这个想法和变革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时代在变,古法艺术有优秀的部分,也有需要改进的部分。虽然变革肯定要付出代价,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但魏家窑坚持下来了,在新一代窑师们的带领下,清城的乡民们重新叫响了临清贡砖的名号,利用当地特有莲花土资源,走上致富之路,谱写出一曲流芳于世的“窑火之歌”。
只是魏建国和转业复员的戴晓军之间纠缠的一段爱情暗恋二人组,作者没有过于渲染,让戴晓军这个暗恋情种的内心世界给荒芜了。当然魏建国烧窑成功,美女选择他也是合情合理的。而戴家窑后继无力,戴晓军转来后有一点点颓废。
购书热线电话:
被《莲花土》这本乡村奋斗传奇狠狠震撼了!
我小时候村子里想盖新房子,的确会自己用土窑烧砖。烧制的是红砖,我确实有没有想过,像故宫那宏伟威严的城墙,一块块坚实的大城砖背后有着背后的故事。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千年古县临清,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莲花土。清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黄河一次次泛滥后留下的细沙,在黏性土壤上形成了如莲花瓣般均匀清晰的红、白、黄相间层状结构土壤,这便是莲花土。“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紫禁城、天坛等无数伟大建筑,都是用这莲花土制成的豆青砖垒起。可随着时代变迁,贡砖烧造秘法几近失传。
新一代窑师们登场了。执拗的窑主陶景人,不顾众人阻拦,一心复烧贡砖;曾经养尊处优的少爷戴晓军,家道中落后毅然决定重启古窑;痴迷机械的砖厂接班人魏建国,临危不惧推行制砖流水线自动化。他们带着清城的乡民们,踏上了重燃六百年窑火的艰难征程。
《莲花土》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烧砖的故事,它更是一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匠人史,展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同时,它也是一部乡村发展变迁史,见证了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与崛起。
#莲花土 #好书分享 #乡村故事 #匠人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无数挫折。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市场质疑……但他们没有放弃。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些窑师们正是如此,面对重重困难,凭借着对贡砖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摸索前行。
最终,他们寻觅到了失传的烧造秘法,用莲花土复现了百年前质量无匹的青色大城砖,重新叫响了临清贡砖的名号,也让清城的乡民们走上了致富路,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窑火之歌”。
《莲花土》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烧砖的故事,它更是一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匠人史,展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同时,它也是一部乡村发展变迁史,见证了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与崛起。
欣逢世界读书日,构建书香家庭、书香校园蔚然成风,宝贝们,快去翻开这本《莲花土》,感受这份来自乡村的热血与力量,相信你一定会被深深打动!
就像梁思成先生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画卷。”而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莲花土》,就带我们走进了这些砖块背后波澜壮阔的世界。 陈渔,作家、编剧。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影视艺术学会、北京老舍研究会会员。北京文联签约作家。
长篇小说《汉白玉》入选北京市首届政府文化基金扶持项目一城三带长篇小说系列和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项目。
长篇小说《莲花土》(《城与墙:600 年贡砖窑火的故事》)入选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文学类资助项目。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宣讲专家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
《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聊城市关工委先进个人。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钟情翰墨.笔耕不辍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关注后,点击运河浪花台标,即可阅读本台刊发的685个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