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只要一停下来,就有负罪感?别人忙着工作,自己哪怕只是坐一会儿,都会涌现出愧疚和焦虑。哪怕只是在无所事事,也会觉得不安,甚至“浪费了时间”。原本我以为这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的加深,包括最近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我发现这似乎是我们村里的整个社会的普遍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太勤劳吗?是我们“天生适合当牛马”吗?我不这么认为。我更愿意把这看作一种被长期驯化的精神状态,我们对“玩”产生负罪感,我们不敢真正去享受。哪怕玩几天放松一下,心里也会感到莫明的慌张,急着回到岗位上做回“工具人”,这时候反而感到一种奇怪的“安全感”。
不仅是休息,就连在“享受生活”的念头都让人感到不安。过去自己就连吃顿好饭、买个贵点的东西,都会让人自责、觉得奢侈,紧接着就是想加班挣钱。挣钱了,却又舍不得花,始终活在“应该更努力”的内耗里。辛苦是一种成就感,而享受却成了一种负担。你有同样的感受吗?
我特别能体会这种感受,尤其是我刚到国外这段时间,人生突然“停顿”了,没有明确方向、也没有实际成果,那段时间我非常焦虑,强烈的负罪感扑面而来。即使现在已经出海、走在探索的路上,依然偶尔会感到内疚:我这么做值得吗?还没有结果,怎么对得起以前支持我的人呢?
可是,冷静下来之后,我开始看到问题的根源。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好好地和自己相处”,也没教我们“如何健康地独处”,更没有赋予我们“对无所事事的安心感”。我们总是被催促着、训化着、比较着、警告着:要赶紧成功、赶紧努力、赶紧做点什么。
在海外,这种落差尤其明显。你会看到街头巷尾的咖啡厅、酒馆里,坐满了喝着咖啡或小酒就能发呆一下午的人。他们的脸上没有焦虑,甚至没有目的,但他们是松弛的,他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哪怕一个人坐着也觉得“这太浪费时间了”,而我们仅为了生存就用尽了所有力气,又谈何生活呢。甚至我胆大的认为,我们大多数连什么是生存和生活都还分不清楚。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的形成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文化观念、社会氛围、教育方式紧密相关。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适用,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安定,就无法安静;不能安静,就无法深入思考;没有深思熟虑,就得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回过头来看我自己,那段看似“什么也没做”的时间,其实并非无所事事。反而是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找方向、找目标,比盲目行动更重要。一旦方向错了,努力反而会让人走得更远、更偏、付出更多代价。
出海这条路,比很多人想象的都更艰难。如果没有深思熟虑、大量考察、反复验证,只靠一时的冲动和热血,极有可能掉进万丈深渊,自己再想翻身就没机会了。
前段时间,我的确很焦虑,因为我很急。现在的我,依然着急,但我学会了用理性压住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花时间看清市场,看清人,看清环境,耐心寻找那个真正适合我的切入口,一旦找到,我才会出手,虽然很急,但这次我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半年、一年、甚至更久,我做好了足够多的准备,就等待找到那个切入口的机会。
人生,既是一场修行,也是一个疗愈的过程。
而那种“停下来的负罪感”,正是我们需要疗愈的重要症状。我们要允许自己慢下来,允许自己摸索、试错、困惑。因为真正的成长,恰恰不是一直在冲,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