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屋檐下 不得不低头
作者:王发国(甘肃)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俗语,道尽了处世的智慧与无奈。在生活的宏大舞台上,每个人都会遭遇“屋檐”,那可能是强大的对手、艰难的困境,或是权威的压制。此时,选择低头并非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以退为进、谋求长远发展的策略。
低头是一种明智的妥协。当面对暂时无法战胜的力量时,硬碰硬往往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历史上,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并没有盲目抗争,而是选择了低头。他入吴为质,受尽屈辱,却始终隐忍不发。回国后,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复国大业,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传奇。勾践的低头,并非是屈服,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这种妥协,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是在困境中寻求生机的智慧之举。与之相反,项羽自恃武力过人,刚愎自用,即便在垓下之战陷入绝境时,仍不肯低头,拒绝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倘若项羽能学会低头,放下一时的尊严,或许历史将会被改写。
低头也是一种谦逊的姿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强大的人。保持低头的姿态,能让我们以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他依然虚心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不耻下问,向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学识,最终成为一代圣贤,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正是这种低头谦逊的态度,让孔子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养分,成就了非凡的人生。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稍有成绩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不愿意向他人低头学习,最终故步自封,难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然而,我们强调低头的智慧,并非倡导一味地妥协和屈服。低头是有底线和原则的,当触及到国家尊严、民族大义以及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必须坚定立场,绝不低头。文天祥在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时,宁死不屈,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维护了民族尊严和个人的骨气。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丝毫退缩,用生命诠释了不低头的精神。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分清何时该低头,何时该坚守。在屋檐下,我们暂且低头,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当面对原则问题时,我们则要挺直脊梁,坚守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灵活应变,又能坚守初心,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不求浓墨写人生,但愿身心常康健。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和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