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为大力倡导全民阅读风尚,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刘国强受邀赴京,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正部级)主管主办的《中华合作时报》(正厅级)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文学讲座。刘国强以《践行“四力”:探索创作“出彩”的报告文学》为题,分享《罗布泊新歌》的创作体会。
本次讲座是中华合作时报社“时报大讲堂——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曾峰主持,100多名编辑和记者参加。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以及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中农控股、中化化肥、河北邦力达香丰、北京以太天和、北京农媒人、北京华农农服、凤凰会展等在京协会和农资企业代表参与活动。
新闻“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记者、编辑和文学工作者扎根生活、洞察世界的关键。刘国强以践行新闻“四力”为脉络,深度分享《罗布泊新歌》的创作历程与感悟,与读者共同探寻创作“出彩”报告文学的路径与方法。
刘国强在分享中表示,凭借践行“四力”的精神,他四入罗布泊,深度挖掘震撼人心的丰富素材,创作出了《罗布泊新歌》。作品讲述了中国钾肥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生动展现了李守江团队在罗布泊艰苦创业的非凡历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百折不挠的罗钾精神和时代楷模精神,更揭示了像我国这样一个缺钾国家,开拓钾肥事业对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重大意义。
结合《罗布泊新歌》的创作实践,刘国强详细阐述了践行“四力”的重要性。他提到,“脚力”即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只有真正走到罗布泊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才能感受到那里的风土人情,捕捉到那些动人的故事;“眼力”则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脑力”则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所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笔力”则是将所思所想化为文字的能力,需要不断锤炼语言,提升写作技巧。
在谈到如何使报告文学作品“出彩”时,刘国强分享了多个值得借鉴的要点。他认为,作品结构要精巧,既要实用又要美观;艺术视角要独特,可以采用多元放射、小中见大或小切口等视角来展现主题;人物形象要饱满,避免扁平化、单一化,要通过细节描写和情节安排来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要丰富多样,汲取多元创作手段来丰富作品内涵;思想性要深刻,作品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细节和语言要精雕细琢,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语言则是思想的载体。
活动上,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分享了自己的体会。王孝峰认为,《罗布泊新歌》是对钾肥行业发展的见证与文学创作的完美结合。书中不仅记录了国投罗钾公司的变迁与发展,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认识和独到的文学见解。王孝峰表示,《罗布泊新歌》的成功离不开作者对钾肥行业的热爱和执着,他希望更多的行业人士能够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笔触记录行业的发展与变迁,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日活动受益匪浅,刘国强的《罗布泊新歌》让我们更深入学习了罗钾精神,我们以代理‘罗布泊’产品而骄傲。”“我们不仅仅是'罗布泊’优质产品的代理者,还是罗钾精神的传递者。”在交流互动环节,农资行业相关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分享会,受益良多。
活动现场,刘国强还与报社记者、编辑进行了提问互动。大家表示,将以此次分享会为契机,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充分践行“四力”,多读书、读好书,深入生活、扎根行业,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慧眼洞察世事,以妙笔书写时代,创作出更多“出彩”的新闻精品,讲好新时代供销故事,为供销新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刘国强小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出版文学著作27部,发表中短篇小说30余部,代表作《日本遗孤》(译成日文)《罗布泊新歌》(译成英文)《祖国至上》《鼻子》《雄风北来》《扶郎花开》《海上花木兰》等。曾获辽宁文学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最佳写书人、北京文学奖、孙犁散文一等奖、中国传记文学奖、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被媒体冠以“文学辽军”代表作家、辽宁报告文学领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