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学业苗族物语系列之30
陪 妻 簪 花
作者:雷学业(苗族)
2025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一,我们一家老小在广东惠州过年。下午捡拾行李,准备明天清晨出发,赶往福建旅游度假,寻找年味,欢度春节,尤要体验福建泉州独具闽南烟火的喜庆中国年。
初二早早起来,吃过昨晚剩下的饭菜,由儿子驱车向福建驶去。下午即赶到龙岩市永定土楼景区,随着密密麻麻的人流游览土楼群,观看精彩的狮舞表演,吃些地方美食,品读客家土楼的神奇与沧桑。
福建永定土楼 雷学业摄
初三和初四,我们在泉州古城游玩了两天,古西街、开元寺、文庙、蟳埔路、洛阳桥及梨园戏剧院等众多景点,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唐朝开始出现男子簪花的现象,到了宋朝日益普遍,女子簪花,男子也簪花,上到皇帝贵族,下到狱卒罪犯,无不簪花。唐代诗人李白的“绿烟红影里,双双簪花鬓 ”诗句,描绘的就是两位女子佩戴簪花、婀娜多姿、轻盈移步的场景。白居易笔下“簪花不解佩,含笑入画楼 ”诗句,将簪花佩戴的女子比喻为画中美人,充满了浪漫情感。
《红楼梦》剧本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一节,众人为贾母和刘姥姥簪花,妙趣横生,颇吸眼球:
“(贾母,凤姐儿在一群人的簇拥下上场,李纨迎上去,刘姥姥牵着板儿跟在后面)
李纨:老太太倒早,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摘了菊花要给您送去,您倒来啦。
(碧月捧一装满菊花的盘子送到贾母面前)
(贾母拣了一朵大红的簪在头上,回头看刘姥姥,笑着)
贾母:过来带花儿。
(凤姐儿忙拉过刘姥姥来,笑着说)
凤姐:我来打扮你。
边说,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
(贾母众丫鬟哄笑……)
刘姥姥:我这头不知道上辈子修了什么福,今儿这么体面。
(众丫鬟哄笑……)
刘姥姥:(憨笑着)我虽然老了,年轻时也风流,今儿老风流才好。
(众人哄笑……)”。
剧中众人为两位老妇人簪花的情景着实可笑而可爱,刘姥姥憨厚幽默却不失机智的台词令人忍俊不禁,凤姐和众丫鬟对刘姥姥的调侃耍弄,让人们看出来层级社会的巨大鸿沟。这段台词透出,簪花已成为清代社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贵妇们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梳妆现象。
蟳埔社区蕴藏着深厚的闽南传统习俗,有着别具一格令人称奇的婚庆、过年、喜庆节俗以及祭祀仪式。蟳埔女的服饰、头饰和耳饰文化,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风貌,蟳埔簪花围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簪花围是蟳埔女的特有发饰,由花围与发簪等组成,其中发簪由鱼骨、象牙制成,花围所用的鲜花则包括素馨、茉莉、玉兰、山茶、菊花、夜来香等,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而变。 装扮时,蟳埔女先把长发扎成高马尾,再把马尾盘起,用鱼骨或象牙固定。 然后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有时还会辅以金银发钗或人工绢花等装饰。这种发型被巧妙地称为“簪花围”,仿佛一座生机勃勃的小花坛。 整个造型灿烂夺目,头戴簪花围的蟳埔女有如“行走的花园”。当地民谚曰“今生簪花,来世漂亮”。
泉州古城老西街,满眼都是漂亮的簪花女人 雷学业摄
初三初四两日,我们徜徉在满眼靓丽的簪花海洋里,品年味,逛西街,溜蟳埔。面对熙熙攘攘的簪花人流,我突发奇想,今年即将迎来老伴的花甲之喜,何不让她也体验一番簪花的独特魅力,潇洒走一回呢。老伴起初不同意,说是怪不好意思的,“怕丑”。我开导说:“不怕,满世界都是陌生面孔,没人认识你,大家都簪了花,穿了古装,谁会注意你呢”。老伴说:“那就试试吧”。为了便于儿媳他们好找,我们选择路边一家宽敞的簪花店,跟老板娘谈好要求和价格,马上着手佩戴簪花。
老伴年轻时也曾是一位面容俊秀身材窈窕的苗家美少女,十六岁顶父职参加教育工作,十八岁入湖南武冈师范学校进修学习两年。当年追逐她的男生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是我舍身救美杀入重围将她解救出来,二十一岁那年与我喜结连理。四十多年来,我们恩恩爱爱,不离不弃。她的最大不足,就喜素面朝天,不施脂粉,为此受了我不少责怨。那时我年富力强,因工作需要,联系面广,迎来送往,觥筹交错,灯红酒绿,夜夜笙歌。不时接触到一些年轻异性,一个个涂脂抹粉,唇红齿白,艳若桃花。夜阑人静的时候,偶尔会有粉黛佳丽闯入梦乡……每当节假日外出应酬,我会对她说:“老婆,你也涂点粉,勾下眉,抹点口红,把自己装扮漂亮点吧!”可她霸气回应我:“我才不砖头上面糊水泥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面由我不由人!”如今人到花甲,脾气柔和多了,老伴竟然第一次答应了化妆美容。
旋即,精明能干的老板娘带着老伴去挑选服装,几经试穿,最后看中一身袖口宽大,大红颜色,绣有凤型图案的唐服穿上,然后轻扶她坐在梳妆台前,悉心妆容,铜镜里立时映出一张略显沧桑却依旧柔美的面庞。老板娘从柜子里取出一只雕花木盒,打开时,淡淡的檀香飘散出来。盒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几支精致的簪子,有银质的,玉雕的,还有镶嵌着珍珠的。她挑了一支白玉簪,簪头雕着一朵含苞待放的梅花,温润的光泽仿佛能抚平岁月的痕迹。她先用一把木梳轻轻梳理老伴理得短浅的头发,又找来一束假发给老伴盘上,挽成一个低低的发髻,再用簪子稳稳地固定住。簪子插入发髻的瞬间,仿佛时光倒流,只见老伴的眉眼间多了一丝年轻时的风韵。老板娘又从花篮里挑了几朵新鲜的茉莉,小巧洁白的花瓣还带着晨露。她将茉莉轻轻别在发髻旁,花香立时在老伴身上淡淡飘散,弥漫了整座花店。最后,老板娘取出一盒胭脂,用指尖蘸取少许,轻轻点在老伴的脸颊上。胭脂的颜色很淡,像是春日里初开的桃花,既不张扬,又恰到好处地衬出了老伴的气色。老板娘得意地端详着铜镜,微微一笑:“您瞧,多美啊。”老伴看着镜中的自己,眼角微微湿润,嘴角无意中扬起了一抹久违的笑意。我一眼不眨地在她身边守望,当妆成的最后一瞬,仿佛一位富态大方的唐朝贵妇人伫立在我身旁……
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立时映出一张略显沧桑却依旧柔美的面庞,眉眼间多了一丝年轻时的风韵,嘴角无意中扬起了一抹久违的笑意,八岁的孙子也惊叹于奶奶的妆容 雷学业摄
化妆间,儿媳他们找到了我们,孙儿看见奶奶的新模样,很是惊讶,仿佛不认识似的,走到奶奶眼前反复观看。我问孙子:“毅佗,你看好多小朋友都戴簪花穿唐装游玩了,多开心啊,奶奶也化了妆,戴了簪花,穿了唐装,好美啊!你也穿套唐服玩玩吧。”孙子说:“好啊!”于是,他兴高采烈的去寻来两三套童装,试了又试,最后选中一套绯红唐服穿上。
着装完毕,我们分头在蟳埔古街行游。
巷道人流如织,步步即景。我随老伴缓缓而行,不放过每一处能拍照留影的古墙里弄。老伴步履轻盈,时而驻足街边的小摊,细细端详那些手工制作的簪花与贝壳饰品;时而抬头望向远处斑驳的老墙,仿佛在聆听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古街因她的存在而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我眼里,今天是老伴继新婚之日后最为光彩照人的美丽时刻。眼前这位一辈子不离苗岭山寨的苗家老美女,今天挪移在蟳埔古巷,头戴鲜嫩精致的簪花,银丝缠绕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映衬着鬓角的几缕银丝,显得格外优雅。满头簪花,一袭唐装,映红了她的脸颊,照亮了幽静的石板古巷。衣料上那耀眼的金色祥云纹样与凤型图案,栩栩如生,随风飘荡,仿佛一团流动的火焰,闪烁在蟳埔街头。古韵唐装披在身材富态的老伴身上,竟是那么合身,那么得体,那么优雅,仪态万方,倾城倾巷。她的面容虽已染上岁月的痕迹,但眉眼间依旧透着从容与淡然,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对眼前风景的欣赏,亦或对过往生活的得意,对未来时光的向往,那么悠然,那么惬意,那么自信,仿佛一位古典美人从时光深处走来,与这五彩缤纷的绚丽春节撞个满怀。
面容虽已染上岁月的痕迹,但眉眼间依旧透着从容与淡然,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对眼前风景的欣赏,亦或对过往生活的得意,对未来时光的向往 雷学业摄
下午,我陪浓妆淡抹的老伴牵手走进泉州古典剧院,观看了福建经典梨园剧《陈三五娘》,还愿了一场相隔四十年余年“玫瑰之约”,在海边之城邂逅浪漫夕阳。
傍晚,春阳和煦,微风不燥,我带老伴盛装出游,在洛阳古桥欣赏泉州美景。夕阳余晖轻轻披洒在洛阳桥上,桥下的江水悠悠流淌,映着天边晚霞,泛起粼粼波光。桥头的石狮静默伫立,仿佛在守护这座千年古桥的沧桑与辉煌。老伴缓步走在桥上,裙摆随风轻扬,发髻高高盘起,几缕银发飘动,眉如远山,眼若秋水,眸中透着几分淡然与宁静。蓦然回首,唇角勾起一抹浅笑,仿佛在回忆逝去的青春岁月。指尖轻轻抚过桥栏上斑驳的石纹,悠悠感受着岁月的痕迹。我不时按下快门,记录下这段终身难忘的美妙时光。
夕阳余晖轻轻披洒在洛阳桥上,桥下江水悠悠流淌,映着天边晚霞,泛起粼粼波光 雷学业摄
夜幕降临,我们返回蟳埔花店,归还租赁的头饰服装,寻一家网红小店,品尝泉州美食,咀嚼蟳埔花香。饭毕,全家人趁着夜色向厦门奔去,明天将乘渡轮登上鼓浪屿,再赴一场美丽的海岛之约。
2025年4月24日于广东
【作者简介】
雷学业,男,苗族,中共党员,湖南城步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 历任城步中学教师、县教委干部、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副科级)、工会主席(正科级)、城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共城步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城步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副处级干部(四级调研员)。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委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俗学会会员、邵阳市文史研究员、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邵阳市政协工作先进个人、城步苗族自治县“苗学研究标兵”。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语言文字。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民zu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等国内重要媒体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和论文作品200余篇。主要著作和编著有《城步苗族简史》《城步苗族建筑文化》《舌尖上的苗族》《神韵——苗族文化研究》,电子书《雷学业散文集·苗族情话》等。代表作品有《城步古苗文字的前世今生》《对于湘桂黔边区苗族习俗的调查与思考》《湘西南苗族传统建筑的价值和保护路径》《让古村落古民居成为“镇寨之宝”》《熊出虎没鹿来临》《破解湘桂黔边境“三鱼共头”石刻的神奇密码》等,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获湖南省社科联2015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还有诸多作品分获中宣部文化部全国农民读书新风尚征文三等奖、湖南省政协、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优秀作品二、三等奖、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邵阳市优秀社会成果奖等,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征文颁奖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