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村印象
一、五龙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杜牧用诗道出了四月的美景,而我们写作学会一行人,在仲春时节,采风来到了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山村。
出了洛阳城,我们沿着南山大道向伊滨寇店出发。美丽的万安山还沉浸在晨雾中。山区人民多奇志,五龙呈祥故事多。古老神奇的万安山,滋养了伊滨人民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战天斗地,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这不,我的耳边也跳出一个又一个故事。
万安山位于洛阳东南部,东接嵩岳,西连伊阙,构成洛阳南部的天然屏障。万安山古称“大石山”“玉泉山”等。东汉时期,此处又设“大谷关”(洛阳八关之一),是守护京都的重要关隘,其军事地位直接关联“万安”这一名称的平安寓意,寓含“万世安宁”之意。也有相传唐僧取经东归,回缑氏老家探亲,途经此处歇息,因这里安静无忧,因此得名“万安山”。
而寇店古称“烟岭镇”,相传北宋真宗年间,宰相寇准罢相贬官,到西京洛阳,遇烟岭镇歌女茜桃。茜桃文才好,写《呈寇莱公》七绝诗一首: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苦,几度抛梭织得成!寇准看罢,不觉羞惭愧疚,悔恨不已,怨自己过去对民间疾苦太不了解了。过后不久,他也看中茜桃貌美,就将茜桃收为侍妾。后来,寇准就在烟岭镇这个地方,修了一个宅院,不时到此宿息。因寇准名播遐迩,地方引为自豪,遂将“烟岭镇”改为“寇店”。
五龙村位于偃师市西南,寇店镇万安山脚下,这里也传古时苦于水灾,玉皇大帝派五龙下凡,穿透一个山谷,使洪水下泄,水灾消除,百姓安泰,为纪念五龙治水,百姓在谷西建庙供香,因此得名五龙峡,以后人口增多,沿沟建村,故称五龙沟。五龙村有山窑、石楼沟、高窑等6个自然村,2000多人口,世代以耕种为业。
旅游车带我们盘山而行,不断穿越美景漫过峡谷。那一刻,念着“五龙村”,也试想着一个古老的神话:五龙腾空而飞,龙爪在赭红色岩壁上奋力挠抓,那山体有了一道道裂痕,裂痕里突然渗出水珠,慢慢汇成甘甜可口的泉水,五龙继续摇头摆尾,不断敲击岩壁,震动了万安山,一时间那山顶掉落片片麟羽,忽然几道亮光里只见麟羽腾舞翻卷,叮叮当当落了满地,变成了玉石。那玉石格外浸润格外晶莹,原来里头掺着石英砂……后来,五龙隐身而去,但这个蜿蜒绵亘的山乡,从此封存着一团团特殊的灵气。
而几万万年过去了,这些玉石成了价值连城的宝贝,也是五龙村独特的标志,它养育着五龙村。
二、石中花
开在石头上的花——牡丹石是五龙村的独尊。
迎着仲春的朝霞,我踏着青石砖走进五龙村。忽见村头两座牡丹石凝立如画,这是一块墨色奇石,石中晶簇泛着珠光,再一细看,竟有天女散花般千万朵花在石髓里永恒绽放。
村支书告诉我们,这就是五龙村出土的"牡丹石"。真是天地造化,竟在石底上开出国色天香,如此丰富了洛阳的景、洛阳的色彩、洛阳的牡丹。这牡丹石,盛放如盘,与42届牡丹文化节里绽放的魏紫姚黄遥相呼应。
我惊叹,这方牡丹石来自五龙村地脉深处,每立方矿石仅能剖出寸许精品,这是大地赋予五龙人的福分。
当庭院主人高先生用指尖轻触冰凉石面,忽闻清脆鸟鸣掠过檐角,眼前一道霞光,恍惚间看见被武皇贬诋的牡丹,其实早已成为倔强的而永不凋零的花魂,我更认为牡丹石是屹立的万安山的魄魄,是沉入河洛大地的钟灵。
五龙村的先民定是被这石中异象震撼,于是他们将石头搬回家,千磨万刻,终将牡丹石横空出世,与活色生香的牡丹同台竞艳,这是时空折叠的奇观,更像是——牡丹在石上的精魂。得知,这些石头已经收到保护,五龙村也不再挖掘开发,方知牡丹石更加珍贵。
参观的人都纷纷寻找自己喜欢的石头,主人也大大方方的说:你们想要了就拿走了。问起价格,高先生笑了,你喜欢就是缘……于是这个一块那个三五块,纷纷成交。
我也在石头堆里看中了一块,这是一个手掌大小的一块牡丹石,主人已是半加工了,表面光滑,形状恰似小山峰,我仔细观察着,突然发现那花正对我笑,那石头似乎也想舞动。
就这样我拥有了一块儿牡丹石,这是万安山下的经过上亿年深藏的能盛开花朵的奇石。
洛阳地脉最适宜,唯有牡丹真国色。我们见过了公园里倾城倾国的牡丹,但今天我似乎见到了墨色奇石与翩若惊鸿的洛神在光影中重叠,也看到了牡丹石恰似河洛文明的长河里洛阳与牡丹永不褪色的双重意象。
五龙村人受到大山和大地的恩赐,将牡丹花凝成石魄,又将在文旅融合中赋之以新生。这样的相遇,正是一场古老土地与现代文明在深情对望。
五龙村的牡丹石,成为我心中的又一个神奇的故事。同去的贾献朝老师,更有一种执着,他不去高先生那成品堆里挑选,他要自己寻找,看到他在土里或者路边的碎石里划拉,嗨,真别说,他找到了好几块石块儿,那石块猛一看不怎么美,可等你稍一定神,竟也有牡丹花朝你微笑……
牡丹石是五龙村独有的矿产,是人们祈雨敬龙的守护,那深藏的秘密更是伊滨这块土地上读不完的故事。
三、 “红旗渠”
在五龙村半山坡上,有一架天堑南北的飞桥,而这是70年代由五龙村的农民们为主搭建的人工渡槽。
由此,我想到了林县的红旗渠。如今这座桥虽已停用,但它“人定胜天、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仍然傲然于世。
已是正午,阳光照耀在桥梁上,拱桥姿态依然壮美俊丽。那大大小小的桥孔,仍散发着炯炯目光。五龙村张书记此时依然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脱口念着刻在拱桥上的对联“铁笔动地歌,人民智无穷”“天高志气高,长虹落九天”“劈山凿崖,河山听调遣,气死龙王,山区变江南”。
就这样,这个五龙村的“红旗渠”把我们带到了流光溢彩的岁月,再次铺开了开山架桥的故事。
50多年前,面对跨度200米的山头,在建造拱桥的工具简单,建桥人员也没有专业技术的情况下,完成了座桥,它是人们用智慧与奋斗建成的。
红旗渠桥墩上"铁笔动地歌,人民智无穷"八个字仿佛凿刻在岁月的长河里与青山相伴。虽然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此时此刻依然能感受到那人山人海、红旗飘飘、指挥声和喇叭声此起彼伏和社员们挑着畚箕、担着石头、干劲冲天的壮观场面。
这个渡桥,是那个年代的历史见证,也是五龙村战天斗地的记录。
张书记说,他们要让这座桥成为文化的一个旅游资源,会重新把水引来,让城镇的人来观光,让五龙村发展走的更远。
我作为五十年代出生和新中国同龄的人,林县的红旗渠早已是根深蒂固在心里,而眼前的五龙村仿佛是和老朋友相遇,那份敬仰和感动瞬间涌上心头,桥是空间的跨越者,更是人们对那个火红岁月的永远记忆。
我们就要离开了,那来自寇店镇五龙村的凿石声仿佛还响彻在峡谷;那当年钢錾擦出的火星已变成了满山的桃花、连翘花。
渡桥上那组对联已成为五龙村的浮雕,蕴藏着属于五龙村的赞歌。
四、五龙峡
望得见水,居者心怡、来者心悦。那天在五龙村委大院,看到了散发着活力的村委会,宽敞的会议室、里里外外红色的宣传板报、红砖到顶的学校建筑,在万安山的深凹里,很让人刮目相看。
张书记,目光坚定地对我们说:“这些年,五龙村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建成了村部大院,劈山凿石新修一条4公里长的出村道路,改造修缮两幢教学楼,解决了全村吃水问题,近期又在重点搞好八公里长的五龙峡旅游开发……”一幅乡村振兴的蓝图就要开始了。
张书记还告诉我们:寇店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18万元,完成了31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五龙村部大院;市交通局的支持下,投资130万元,劈山凿石,修路筑桥,处理路基,硬化路面,新修了一条五龙村至水泉,4公里长的道路,是寇店镇8个“村村通”项目中距离最长、投资最大的一个。
值此,面积超过万亩的五龙峡,有山有水,风景秀丽,加上600亩桃花林,是当地不可多得的天然旅游资源。同时还有一个蓄水量达34万立方米的水库,修缮后将打造成集游乐、垂钓、餐饮为一体的高质量城郊休闲娱乐目的地。他高兴的说:
“到时,欢迎各位再来观光。”
众人都被书记描绘的五龙村的远景,受到感染。而眼前大片盛开的槐花被风吹过,我们也闻到了一阵阵清香,心里充满了期待。
五龙峡,有牡丹石,有山、有水库、有六百亩桃树,真是天地赐予给五龙村的世外桃源。我在想,也许也是那寇准大人最早的梦想吧。
你想,如果能在五龙村夜宿林间木屋,一张张翠山溪流的游踪都变成了相册,不经意间还能捡拾到一块儿牡丹石,然后到农家院里吃着槐花蒸菜,再喝了一碗粉条汤,再到当年修炼的“红旗渠”回望,那该是多么美的一幅五龙村山河社稷图啊。
那天,五龙村村委的领导领着我们走到了五龙山口,我们看到了正在铺路修道的沙石,也看到了隐秘山中遍布山野间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
偶然我记起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真的,不久之后,我会看到一个别样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五龙村。一个既有神韵又有当年的“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精神,可观可赏的五龙村。
我一定会再来的。
作者简介:李芸霞 ,女,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企业管理),一拖总厂政工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奔流文学院第十八期研修班学员;曾在 《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河南诗人》、《老人春秋》等报刊杂志发表过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诗歌等。
2021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的诞生》(李芸霞、徐礼军著)被收录入河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风雨英雄路——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故事》一书
2023年《东方铁牛——共和国农机长子成长纪实》一书被中宣部定为2023年国家重点出版读物。
2024年在偃师红叶节全国征文比赛中,散文获得二等奖
2024年获“春光杯”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
摄影:马 骏 赵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