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泉当装卸工的日子
李武兵
走长跳板,试当兵的勇气
在援越抗美的日子
敌机来袭,尖利的叫声震耳欲聋
我没有钻入防空洞
好奇地站在坡顶张望
用瞳孔丈量导弹划破云层的弧度
看飞贼在视野里爆裂
拒绝战争环境中的恐惧
回国开进襄渝线
紫阳公路尚未睁开眼睑
靠汉江挺起柔韧的脊梁
运送机械、油料、给养
我带一个班协助水运队
在石泉当装卸工
扛二百斤一袋的粮包上船
六米跳板在江滩与船舷间
悬成生死天平
初试,跳板颤悠悠,双腿颤悠悠
浪花舔舐裤角的寒颤
让心跳与江水同频
走的次数多了
无须喝酒,腿的力量能壮胆
比走泸定桥安然
直到脚掌磨出铁锈的光泽
汗珠在肩胛骨上结晶成盐
磨炼出来的意志
喊着:“咱是铁道兵”
那个1.56米的战士
把麻袋扛成等高线
撑起双肩,也没认怂
襄渝线是用铁肩膀扛进山里来的
受累是我们认可的光荣
回首间,细细咀嚼当铁道兵的滋味
总也忘不了搭着岸与船的那条长跳板
我们这一代是苦着自己
甘愿当铆钉,钉在岗位上
为人民筑路,给远行者
扛着火车往前走的
士兵
在石泉,庆祝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当然很激动
用一首诗难以表达当时的心情
我作为石泉驻军代表
要在庆祝大会上发言
讲稿就诞生在九班通铺的床板上
选词造句的细节还历历在目
我甚至相信自己那首
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处女作
其腹稿就诞生在这一天
这一刻……
半个月的时间,石泉县广播站
每天都播放我的发言录音
仿佛我的声带长出翅膀
放声在秦岭山水间
第一次从播音喇叭里
听到自己的原声带
新奇又亲切
我明白了那首诗里为什么会蹦出
“歌儿向着北京唱”的激情
天安门的轮廓突然绽放成金玫瑰
想借造就卫星的航天精神
抢修襄渝线……
人的一生中会有几件忘不掉的事
这件事就搁在我心上充电……
从这里出发,我在汉江放油排
石泉的江滩很热闹
我们班首创放油排
油桶在原木下筑起浮动的城池
汉江突然有了航母的吨位
四周的老百姓也围过来看热闹
我写过《筏上婚礼》的浪漫
可汉江也有发怒的时候
放排风高浪急
民谣说,要过水上“鬼门关”
战士当然不怕“鬼”,不信“鬼”
“鬼”怕有胆人
我们比梁山泊阮氏三兄弟
更敢浪上走
那时,紫阳桥的桥墩刚露出水面
强大的围堰制造骇人的漩涡
像长江三峡的惊涛
有兄弟连队的木排被撞散
一个落水的年轻战士
生命的钟摆被恶浪咬断
我认识的那位班长奋不顾身
也没抓住那根维系生命的绳索……
再过紫阳桥时,我会摇橹致哀
还会巧使橹叶撬住浪山
浪山在橹叶下裂解成星群
而身上配备的救生衣
叫咱享受水兵待遇
不再让牺牲的字眼
行使浪的恐吓
这帮人都有“老铁”性格
上得油排来
我也敢闯滩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李武兵,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总政《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李武兵抒情诗选》上下册、散文集《太阳鸟》、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有作品入选新中国30周年《诗选》、中国《短诗选》《中国散文诗系》、解放军《新时期军旅诗选》和中青社《青年诗选》。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