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香著作推荐
一树花开三十年
——儋州丹阳学校建校32周年的回顾
文/黄玉香
那是一个春意正浓、阳光和煦的上午,我与两位丹阳的老朋友——林素娟和林玉芳老师,一同踏上了回丹阳的路上。她们是丹阳初建时便扎根讲坛的先行者,这一次,我们三人相约,再次走进这片我们曾倾注心血的土地。
刚一跨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烂漫的樱花,绿意盎然的林荫,整齐成排的果树,还有一栋栋高耸林立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色的校道四通八达,像热情的血脉,将整个校园连接成一个蓬勃跳动的生命体。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让我这耄耋之年的老太婆也不禁心潮澎湃,深感欣慰,这些情绪如樱花片片飘入心田,触动了我心底的回忆,也激发了我重新提笔的冲动——我要写下丹阳这三十二年来风雨兼程的故事,要让后人知道,这颗熠熠生辉的教育明珠,曾是怎样在泥泞中诞生、在艰难中成长的。
1993年,丹阳学校应运而生。这所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儋州市委创办的全日制民办中学,起步之初,犹如一粒微尘,在时代的洪流中飘摇。但正是这粒微尘,汇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梦想,终化作光芒万丈的晨曦。
那时,儋州民进还是一个年轻的民主党派,仅有四十余人。谢协中先生担任主委,他是儋州享誉盛名的教育家,亦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他曾提出,要创办一所民校,为贫困乡村的孩子们打开求学之门。这是一个看似遥远却极富理想的设想——可惜天妒英才,谢老不久便病重离世了。
送别谢老的那天,悲痛如潮水般涌来。然而,泪水未干,我们便聚集在办公室里,开了一个决定命运的会议。我望着每一位会员坚定的眼神,缓缓说道:“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要完成谢老未竟的遗愿,一定要把学校办起来!”
但建一所学校,谈何容易?我们不过是一群清贫的书生,既无资金,也无地基,更无现成的校舍。梦想如一张白纸,如何才能在上面描绘未来?
我想起谢老的话:“办学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相信,有信念、有担当,就一定会有人同行。于是在夫君的鼓励和全体会员的支持下,我毅然决然挑起了这副沉重而神圣的担子。
第一步,要找人——没有好老师,何来好学校?我们踏遍山路田野,逐一走访,在新州中学,我们请来林炳禄和高伟耀两位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在临高,我们请来了洪昭杰和陈子明老师;在乡村,请到了羊乐群与李盛廷老师;在那大,我的高中同窗唐汉儒和梅壮梧欣然应邀;在会内,我们又找到了邓大盛和邢谷朝老师。这一群德高望重、心怀教育初心的老师们,是丹阳最早的灯塔,他们的加入,仿佛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灯盏。
接下来是筹备资金——这也是最难的一步。我们首先在会员中发动自愿捐款,不仅本地会员慷慨解囊,连全省其它市县的民进会员、朋友们也纷纷支援。随后,我们广发募捐信,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儋州市的老领导符瑞熙、陈士光、朱广林、温炳妹、许美燕等人亲自陪我四处奔走,风雨无阻,为丹阳募资。一次次的敲门,一次次的恳谈,一次次的感动——当木棠开发区、八一糖厂、美扶开发区先后为学校捐出数万元时,我们非常感动,这些点滴善意汇聚成江河,为丹阳注入生命的第一股泉水。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难忘的瞬间——那年,在省财税厅,是我儿朱武满怀热忱、主动请缨出力,他深知丹阳创办之路的艰辛,看着我日夜奔波筹款,他心急如焚,毅然表示:“妈,我来给你帮个手吧!”他四处奔走联系,积极牵线搭桥,最终促成我与时任省财税厅厅长刘桂苏的会面。那天,他亲自带我走进刘厅长办公室,刘厅长热情接待我们,听我动情讲述丹阳的创办初衷与远景蓝图,得知这是一所由民主党派艰难创办的民办学校时,她毫不犹豫、当即拍板批下五十万元建设资金!
我非常感动,亦非常感激——这笔资金,就像久旱甘霖,为我们的梦想奠下了第一块基石。有了这笔款项,教学楼的蓝图终于从图纸走向现实,丹阳的校园轮廓开始清晰浮现。更让我感动的是,之后于迅书记又拨款十万元,用于建设学生宿舍,为学校发展再添动力。
再下一步,便是选址建校。我们老一批会员顶着烈日,踏遍那大每一寸土地,从东走到西,从南寻到北,几番失望之后,终于在那大公园附近觅得一块宝地——五十余亩的田园绿地。那是我的同学陈再金在国土局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批给我们的。他是我们命运中的贵人。土地款高达八十余万元,于我们而言如天文数字,哪来那么多钱付土地款呢?我们又遇到了贵人,国土局领导先给我们发了土地证的红线图。我们就凭借一张红线图,从工商银行贷款数十万元,才得以付清部分土地款,才能顺利动工兴建教学楼。
1993年5月,儋州市政府下文批准,丹阳学校正式成立。那年9月1日,第一批学生走进租来的党校教室——丹阳学校就这样,在简陋与艰辛中诞生了!
那一刻,我们所有的泪水与辛劳,化作笑颜。丹阳,是用梦想与汗水浇灌出的花朵;是我们几十个普通人,用尽全力呵护的小树苗。
三十二年悄然流转,丹阳已从那片荒芜中走来,如今校园花木扶疏、楼宇高耸、设施齐全、书声琅琅。学校在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丹阳学校是儋州民进创办的学校,因而民进中央、民进省委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就更多——办学不久,市民进就被民进中央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我到北京领奖,雷洁琼主席亲自给我颁奖,并与我合影留念,并亲切勉励我要把学校办好。梅向明、朱永新等领导先后到校视察并题词鼓励,梅向明副主席的题词是:“艰苦奋斗,桃李芬芳”。那一行行墨迹,仿佛岁月在我们心头写下的诗篇。
海南的民进省委对学校更是关怀备至,学校建办过程中,省委主委吴葵光和副主委黄国强经常到校视察,指导工作;吴主委亲自给学校书写校名,并两次给学校题词:“丹心一片献教育,阳光满园育新苗”、“历十年艰辛,铸丹阳新貌”。后来的主委史贻云和潘惠丽等领导亦经常到校视察指导工作。办学初期,省委领导还发动全省会员给学校捐款,他们也带头给学校捐款,为学校解决了许多困难。
海南省委、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各级单位都在不同阶段伸出援手,从最初的雪中送炭,到后来的锦上添花,他们的善意与信任,成为我们勇敢前行的力量源泉。特别是市财政局在2018年拨款五百万元建宿舍楼,丹阳的面貌焕然一新;镇政府多次捐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切,皆化作校园里那一树树绽放的樱花,一寸寸绿意,铭记着恩情与温暖。
丹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成长史,它更是一段段生命的交汇,是一代代教育者薪火相传的记忆长卷。
我还想特别提及我们的名誉校长朱广林先生——他是丹阳建校全过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之一,对学校的发展始终倾注着深厚的情感与关注。他不仅参与了学校早期的筹办与建设,更在之后的岁月里,持续以一位教育前辈的赤诚之心,关心着丹阳的每一个成长足迹。朱校长一生酷爱文学,他生前创作了大量赞颂丹阳的诗词与曲赋,用文字铭刻下这所学校的发展与温度。在学校建校十周年之际,他精心整理并编辑了自己历年来吟咏丹阳的四十余首作品,结集成册,命名为《丹阳赞歌》。这本小诗集,不仅是一位教育者的情感结晶,更是丹阳精神的一部分,承载着他对这片热土的无尽热爱与祝福。
儋州民进,这支曾在九十年代初仅有四十余人的年轻队伍,凭着一颗为民办实事、兴学育才的初心,硬是在一片荒芜中开辟出一条教育之路。三十余年来,我们不仅在办学事业上不断取得突破,为儋州这片热土培育出数千学子,更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方面积极作为,展现出一个民主党派应有的担当与智慧。正因为我们在多个领域的默默耕耘和真诚奉献,儋州民进多次荣获民进中央和民进海南省委授予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那一枚枚奖牌,承载的不只是荣誉,更是丹阳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见证。记得当年,我与谢群峰主委先后赴北京领奖;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奖牌时,我的心中百感交集。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三十年前,我们几位老会员冒着烈日奔波选址的背影,看见募捐时一位位老人捧出的积蓄,也看见第一届丹阳学生在简陋课室里认真听讲的模样。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曾为丹阳倾注过热血和汗水的丹阳人。
如今,接过接力棒的,是一批年轻有为、勇于担当的新一代校长与骨干教师。他们在谢群峰校长的带领下,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现代的理念,推动丹阳踏入新的时代。三十二载风雨兼程,丹阳如今已有三十个教学班,近一千五百名学子在此求知,近百名教职员工默默耕耘。荒山上建起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篮球场和运动场日益完备,丹阳已真正成为学子们求知筑梦的圣地。
春来樱花如雨,秋至硕果盈枝。三十余年来,丹阳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儋州、为海南、为国家贡献才华。
回首当年,一群平凡的人,在一纸蓝图上勾勒出梦想的模样;如今,那纸图景已化作现实。这是一场关于信念、责任与爱的教育长征。愿丹阳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乘风破浪,桃李满园。
而我,这位年老的丹阳人,愿用这篇文字,纪念那些为丹阳燃尽心血的先贤:林炳禄、高伟耀、朱广林、邓卓卿、王盛德、羊乐群、洪昭杰……愿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丹阳的记忆里。
丹阳的路还很长,未来的篇章也正徐徐展开。校园里的樱花年年盛放,如同岁月中一盏盏温柔的灯,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走向更远的地方。我常常想,学校真正的意义,不只是几栋楼房、一张张奖状,而是那一颗颗因梦想而跳动的心,那一双双不愿放弃、勇敢追求的眼睛。
这一程,我们走得艰辛又踏实,靠的是一代人无怨无悔的守望与耕耘。而下一程,还要靠年轻人接过火炬,继续奔跑。我深信,只要这份对教育的热爱不曾熄灭,只要丹阳精神薪火相传,那片樱花盛开的校园就不会老去。她会在春风中,年年焕发新意,在时光深处,继续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温暖的天地。
有一天,当我们老去,或许会坐在丹阳操场边的长椅上,看着新一代师生朗朗书声在风中飘荡,那时我们可以微笑着说一句:你看,这条路,他们走下去了,走得真好。
在文章的结尾,我愿以一颗最真挚、最感恩的心,深深致谢——感谢所有曾为丹阳默默付出、倾情相助的各级领导、社会贤达与民进亲友。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托起了丹阳从无到有的羽翼,也温暖了我们跋涉途中的每一个日子。愿这份情谊,化作樱花年年盛开,化作春风岁岁常在,愿诸位安康喜乐,万事顺遂,人生皆如意。
附洋葱王子贺诗一首:
丹阳三十二载赋
白手兴学志弥坚,桃李千枝向曙光。
樱雪初开书旧志,春风不老续新章。
同仁翘首酬初心,后辈承灯步未荒。
若问杏坛何处美,丹阳依旧是朝阳。
写于202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