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月
我阅读过的文学书籍很多很多,然而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本手抄书——《林海雪原》。
那是小学五年级暑假,一天,我帮妈妈晾晒东西,从一个木箱里翻出了一堆旧书,无意中看到一本没有封面、前后残缺近三分之一的书,当时也不知书名叫啥,刚阅读了几页,我就被它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爱不释手、废寝忘食,恨不能一口气把它读完。
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电风扇,也不知道空调是何物。因为夏天气候炎热,晚上全家人吃完饭就拖张席子到水门桥上去纳凉。天上的星星在闪烁,里运河内偶尔会传来轮船汽笛的鸣叫声。大人们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娃娃们闲不住,蹦蹦跳跳地嬉闹着。我坐在小竹椅上,双手捧着那本破书,借着桥上的灯光,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夜深了,纳凉的人们渐渐散去,我还是目不转睛地捧着那本书。妈妈喊了几遍,我才很不情愿地跟着大人回到家里。妈妈为催促我和妹妹早点睡觉,把那仅有的15支光的白炽灯熄灭了。我只得偷偷地拿起手电筒躲在被单里接着看。夜里两三点钟,妈妈过来检查我们被单是否盖好,我听到声响,吓得赶紧关掉手电筒,把书藏在身子下面,装着睡熟的样子,才躲过一通责难。
当时只知道书里描写的英雄人物很多很多,其中杨子荣、少剑波、刘勋苍、孙达德、白茹、鞠县长等,他们那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形象,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特别是第二章《血债》,少剑波的姐姐鞠县长,让我铭刻在心。她既是一位温柔的妈妈、贤惠的妻子、善良的姐姐,还是一位令我敬佩的五体投地的女英雄,她被恶贯满盈的土匪残忍杀害那一情节,展现了她的凄惨悲壮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的本色,让人荡气回肠!我曾为鞠县长英勇就义而痛哭流涕,连眼泡都哭肿了。为了这故事哥哥曾取笑我说,“妹妹,你可别当真呐,那是故事,故事都是虚构的。”可我不信,为了报仇雪恨,甚至想立马穿上军装、戴上披肩、撑起橇棍、踏上雪橇,驰骋于林海战场,拿起机关枪,把什么座山雕、许大马棒、蝴蝶迷之类的土匪们横扫精光……
我顺着故事情节往下看,我有时为小分队的战士们处在“林密仰面不见天,草深俯首不见地”的艰难险阻中而牵挂;有时又为小分队活捉了小炉匠而庆贺。在四十章到四十二章的《逢险敌,舌战小炉匠》里,我为杨子荣的深居威虎山危险而心惊胆战,又为杨子荣与座山雕、八大金刚小炉匠的周旋胜利而兴高采烈,又为小通讯员高波的牺牲而泪眼婆娑,悲伤的泪水把书都浸湿了。
更让我百读不厌的楷模则是杨子荣,他对党忠心耿耿、英勇果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以及他那有情有义、艺高胆大、谨慎细心的真男儿形象,让我仰慕很久很久。
在四十四章、四十五章《小白鸽彻夜施医术.》和四十六章、四十七章 《少剑波雪乡抒怀》的故事里,我为白茹姐姐虚心向蘑菇老人学习民间偏方,医治好了战友们的冻伤而骄傲,也为白茹姐姐与少剑波产生的情愫而欢欣。至今我还能记得剑波赞美白茹的几句诗:
她是雪原的白衣士,
她是军中的一朵花,
她是山峦丛丛的一只和平鸟,
她是林海茫茫的一个小美侠。
漫天风雪寻常事,
破荒闯阵荣春华。
轻笔淡描小丫谱,
雪乡我心......
总之,我囫囵吞枣地一口气把它读完,可惜欣赏到六十章《调虎离山》就没了……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我茶不思、饭不想,它还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有一天我到同学王素玲家去玩,发现她家桌子上放着一本书,随意翻看时才知道这本书与咱家的那本书一模一样,原来它的名字叫《林海雪原》。真是无巧不成书!此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呀,就跟同学借,她说这是她姐姐的书,我可伶兮兮地向姐姐借,可是她说必须用书交换才行。我为了借这本书,跑回家把哥哥的一本《敌后武工队》偷偷地拿来交换,且王素玲姐姐限期时间最多一周。
第二天,我抚摸着同学的这本《林海雪原》书,真是爱不释手,为了不把人家的书弄脏,还用牛皮纸小心翼翼地将它的封面包起来。瞧着咱家的这本《林海雪原》书破烂不堪,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丢弃吧太可惜,不丢吧心里不甘,最后下定决心——抄书,把那缺损的部分补回来。
说干就干!我把仅有的零花钱拿到街上去买和《林海雪原》版本一样大的活页纸,可是东大街、西大街的文具店都没有,买大白纸裁剪,纸张太脆太薄,正反面钢笔字又不好写,只好放弃。怎么办?又跑到街上的文具店买了两本厚厚的软面抄,横的一样宽,可是竖的又短了一截,哎,只好委曲求全了。我把软面抄封面轻轻地拆开,先用铅笔在本子的边缘留下空白,画上一道道竖线谨防所写的字超过界线,我一边欣赏,一边抄写,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每抄完一页就给它标上页码。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天早晨,妈妈上班前吩咐我把午饭烧好,那时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煤炉,一般情况,干饭要在烧好之前放在高一点的铁架上蒸蒸。由于我全神贯注地忙着抄写第六十五章《槽头炸马》,竟然忘记了把饭放在铁架上蒸,饭烧糊了也不知道,等妈妈下班回来一看,米饭都成一锅糊饭了。为了减轻饭的糊味,妈妈只得将几根大葱放在米饭上,委屈一家人吃了一顿糊饭,当然我也少不了被妈妈一顿训斥和大家的埋怨。唉,埋怨归埋怨,谁叫我对《林海雪原》如此痴迷呢。
等我用一周时间紧紧张张地把最后二十章全部抄完,右手的中指已经被钢笔磨出了老茧。为了把这本书装扮的漂亮些,我找出妈妈用的针锥、钩被子用的大针和纳鞋底的线,把它与原来的旧书缝合在一起,又找来了一张大的白硬纸板,折起来做封面封底,还请妹妹用水彩笔模仿同学的书,在封面上画一幅白雪皑皑、林海茫茫的图,妹妹还画上冒着鹅毛大雪上山的杨子荣。嘻嘻,我左瞧瞧又望望,还挺像的呢。我又买来胶水把自己做的封面牢牢地粘在书上。哈哈,一本手抄书《林海雪原》大功告成啦。
从那时起、那一瞬间开始,我知道自己与《林海雪原》一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了自己的手抄书,再来仔细欣赏书中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性格迥异,有的浓墨重彩,有的寥寥数笔。所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鲜活灵动,仿佛就在眼前。作家曲波的独具匠心、妙笔生花和惊世才华令我折服!让我惊叹!
通过抄书这件事,我的收获也挺大的,许多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也认识了、也理解了,作文水平也提高的很快。举个例子吧,开学后,老师带我们同学去黄河堆“铁水牛”那里拉练行军,每人头上都带个柳枝编成的帽子,我穿着妈妈给我做的小黄军装,腰上扎个皮带,挺神气的呢。路上老师还不停地让我们卧倒、匍匐前进、传口令……回来之后我把这些情节仔细地写到作文《拉练》里,得到了班主任张老师的夸奖:“荷月的作文不仅将拉练过程描写得十分细致,字也写得很漂亮!”当我的作文被老师当范文读的时候,当我欣赏着老师在作文本上画下的一段段红圈圈的时候,当我的作文在校园黑板报上展示的时候,呵呵,心中那个得意劲呀,甭提了!
从此,我爱上了文学书籍,不仅《林海雪原》,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红日》等书都是我拿书与同学交换读的。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以前一些所谓的“禁书”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以及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莫泊桑、高尔基、雨果等名家的著作又成了我的新朋友。我只要积攒下一点零花钱,对不起,它就被我上新华书店
用了。文学书籍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闲暇时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它。我常常为故事主人翁的遭遇而起伏不定,他们时而让我哈哈大笑,时而让我怒气冲冠,时而让我悲伤失落,时而让我热泪盈眶……为了他们,我有时忘了吃饭,妈妈还把我狠狠的骂了一通,至今还记得这句话“你这个傻丫头,以后就跟书过日子吧!”虽然书被逼放下了,但心终归是放不下的,想着那故事情节,惦记着那里面的人物。高兴、喜悦、伤心、愤恨,一时所有的喜怒哀乐我都体会到了。难道我已经爱上了文学书籍了?是的,我爱上了她。手抄书《林海雪原》是我的初恋,她陪伴我走过了难忘的岁月,她是一串串跳跃的音符,她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她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诗歌,她把无知的我领进了文学大门,她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她让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她为我编织了文学的梦幻!
从此,大学的图书馆里留下我孜孜不倦的身影,我徜徉在浩瀚的文学殿堂里,享受着文字的魅力。工作后,我把学到的文学理论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教书育人的课堂上。闲暇之余,写下了几百篇散文、小说、诗歌、童话、报告文学,发表在《中华文学》《中国乡村》《短小说》《今古传奇》《青年文学家》《黄河文艺》《速读》《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淮安文艺》《初心的追寻》《新周刊》《《淮安历史文化》《老区建设》《大运河》《洪泽湖》《清江浦》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国散文网》《都市头条》《淮网文学》《洪泽湖论坛》上,有些作品参加比赛还获得了比较高的奖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了22.3万字的《荷月散文集》。由于写作勤奋努力,我被发展为淮安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中华文学》签约作家。 往事依依,历历在目,感慨良多。筑起我文学梦幻的手抄书——《林海雪原》,你是我的启蒙老师,你是我精神的支柱,你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将永远的把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