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银发映初心:一场住建人的精神接力
——武穴市住建局退休党支部学习蔡秋容先进事迹侧记
2025年4月11日上午,武穴市住建局三楼会议室里,近30位退休干部围坐成半圆,春日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米色墙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退休党支部书记居锦清轻推眼镜,指尖划过案头的学习材料:“今天咱们不绕弯子,就跟着蔡秋容同志的脚步,聊聊怎么让‘住建为民’的初心在退休后接着发光。”
一、领学声中的初心锚点
支部委员彭方荣站起身,手中的文件在晨光里泛着暖意:“先传达王忠林书记的要求——‘把蔡秋容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离退休干部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他的声音带着经年累月的沉稳,像极了当年在工地现场交底的语调,“这里有段她的日记摘抄:‘1990年除夕,给项旺芝老人送年货,路上摔了跤,年货撒了半道,爬起来捡的时候想,要是老人吃不上饺子,这个年该多冷清。’”
会场响起轻微的翻动笔记本声。一位曾任规划设计院院长的退休干部扶了扶老花镜:“四十年前她在乡间小路上送年货,我们在图纸上画民生工程,看着不同,骨子里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你看她退休后带着‘爱心奶奶团’搞社区治理,和咱们当年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一个逻辑——都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施工图纸’。”
二、事迹解读里的住建烙印
彭方荣翻到“志愿服务组织化建设”章节,指尖划过“从6人到3000人”的数字:“她的‘传帮带’经验值得咱们琢磨,和咱们住建系统培养技术人才如出一辙。”一位曾负责质量监督的退休干部接过话茬:“你看她建立的公益服务中心,有组织架构、有工作制度、有台账记录,和咱们制定工程规范、推进项目管理完全是一个路数。当年我们要求施工日志‘日清月结’,她的帮扶记录比那还细致。”
当读到蔡秋容在疫情期间组织千名志愿者分发物资的事迹时,后排传来轻轻的叹息。曾分管后勤工作的退休干部摩挲着笔记本边缘:“2020年我们为抗疫医院抢送建材,她在社区守卡口、送物资,都是不分昼夜地干。原来退休后的‘主战场’,就在居民楼的楼道里、小区的门岗前,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三、银发筑梦的行动共鸣
居锦清展开一张泛黄的城市建设老照片,背景是二十年前武穴的老旧街区:“咱们当年拆违建、修道路、建管网,靠的是‘把群众的幸福扛在肩上’。现在退休了,蔡秋容同志给咱们打了样——专业知识就是服务群众的‘工具箱’。”他的目光扫过会场,落在几位戴着老花镜的退休工程师身上:“听说有人准备用CAD帮社区画适老化改造图,有人想给留守儿童讲‘家乡的桥梁故事’,这些想法都很好,咱们要把住建人的‘工匠精神’变成‘服务精神’。”
一位曾参与拆迁工作的退休干部接过话:“她能把邻里纠纷调解成‘一家亲’,咱们懂政策、会沟通,正好做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调解员’。当年做群众工作讲法理、讲情理,现在调解矛盾也派得上用场。”话音未落,会场响起此起彼伏的应和,像极了往昔工程例会上的协同共振。
散会时,居锦清将《住建银发初心承诺书》分发到每个人手中:“蔡秋容同志四十年如一日,靠的是‘党徽在胸前,群众在心里’。咱们退休了,就把承诺写在纸上、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中,有人郑重写下“社区管道安全顾问”,有人注明“老旧小区规划志愿者”,每一笔都带着住建人特有的严谨与热忱。
楼道里,退休干部们的身影与墙上悬挂的“武穴城市建设历程”展板交相辉映。他们曾用汗水浇筑城市的钢筋水泥,如今正以蔡秋容为标杆,在社区治理的“新工地”上继续耕耘——那些关于适老化改造的建议、关于红色教育的构想、关于邻里互助的方案,如同新的施工蓝图,正在他们手中徐徐展开,让“住建为民”的初心,在岁月更迭中始终闪耀着温暖的银辉。
作者:周中金
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2025年4月11日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