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日记
文/侯万福
去植物园游览,已是多次了。
前几次,有的是在春天去的,有的是在秋季。
这次去游园,是在谷雨刚刚过后,由学校老干部处、工会组织的。
这个时节,不冷不热,气候宜人。园区里的草木花卉,正是由萌生渐渐地转向繁茂的时期。
植物园距市区有一段路程,它不是大自然的赐予,而是由人工建构的草本、木本植物与人文景观相融的集合地。
植物园里的树木花草,林林总总,有南方的植物,也有国外的品种培育植种的,大多数的植物,还是北方种类的居多。走进园区,好像是走进了一个大的庭院,低矮的冬青墙修剪的整整齐齐,树冠露透出的层层叠叠几何图形,像盆景一般。颗颗植物养护的有着艺术之感,分门别类的草木花卉,区域有序,它们相依相偎,姿态和美感各异。
我环绕四周,视线之内真还看不到一点荒芜。眼中绿色如茵,满绿若碧。偌大的园区里,散出了一片浓郁盎然的生机。园区的面积很大,我们沿着园区小道,走了一大圈。这个精美别致的园林,把我们带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里。坚毅常青的松、杉、柏针叶树;柔美舒朗的银杏、杨柳、国槐落叶乔木;还有含苞待放的芍药和刚刚开过花的牡丹,在大自然的画布上,浓浓的彰显出色彩斑斓的美丽。
园区路的两旁,草坪之外,树与树之间,小船在湖面上来来回回的飘荡,不声不响地传达着一种自由自在的客观实在。
走了一段路,看见了湖,湖是园林中的眼睛,明亮而又清澈。湖面很宽阔,水面很平静,水深看不到底。太阳照在了水面上,泛起了宁静的光。
我们说着、走着,在路的拐弯处,眼前一亮。看到了路旁的绿荫中,矗立着好多花冈岩雕塑。这是一处新的景观,前几年来,没有看到过。
雕塑群是一尊尊人物造像组成的,雕塑的是古代历史典故,有“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盲人摸象”“熟能生巧”“和尚打水”等等。看到这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典故雕塑,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在胸中激动。凝固在冰冷的石头上的人物,好似活了起来,在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述说着故事的本来。石头上的具象已不再是冰冷的了,透出了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出来的热量。历史典故石雕的形象,蕴藏了深厚的哲学、历史、文学的高级,凸显出来的文化力量,在这片园林里涌动起来。园林已不再是单纯的园林,而是有了思想灵魂的常青之地。我边走边想,这个创意真好,把过去在课文里学到的历史典故,用石头雕刻出来,它不仅栩栩如生,启示人生,使人升华,而且更为久长了。
雕塑是不说话的书,是凝固的音乐,这座秀美的园林写出的千百年前的文字与音符,一碰到我们的心弦,便响起历史的回声,它使文化的社会效能和文化价值成为永恒。
真是要由衷地感谢文化创意者和雕塑家们,为这座绿色的园林,增强了文化的长度和厚度。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这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说的。
2025年4月24日,写于石家庄。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