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济宁市发改委的一纸公告在政府采购网上悄然挂出,沉寂多年的济济高铁项目重新点燃了鲁西南大地的期待。这条从济南西站向南延伸的钢铁动脉,不仅承载着补齐济南“米”字型高铁网最后一笔的历史使命,更将重塑山东“黄金十字”交通格局的深层肌理。
时钟拨回2019年,济济高铁首次出现在济南交通委的年度计划中时,曾引发两地市民的热烈讨论。彼时规划中的147公里线路,将串联济南西站、长清、平阴、东平、汶上直至济宁北站,让鲁西南县域首次纳入省会“半小时交通圈”。然而随着2022年济南“十四五”交通规划的发布,这条铁路如同被按下暂停键,消失在官方文件中。
转折出现在2023年冬。当《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济济城际”重新纳入干线网络,人们才发现这条铁路从未真正离场——五年间,从地质勘探到站点选址的筹备工作始终在幕布后推进。如今预可研报告编制的启动,恰似春雷唤醒蛰伏的规划:济南至徐州通道的南下战略,正通过济济高铁与济徐铁路的“双箭齐发”照进现实。
在济南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中,济济高铁承担着“米”字架构西南向的关键落笔。随着济郑、济莱等线路相继贯通,这条缺失的“撇画”已成为制约济南辐射力的最后短板。数据显示,当前济宁至济南的铁路通行仍需绕行曲阜,耗时近两小时;而济济高铁直连后,双城通勤时间将压缩至30分钟,相当于把鲁西南腹地拉入省会经济圈的“贴身距离”。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铁网叠加产生的“乘数效应”。当济济线与京沪、济枣构成纵贯山东的“平行三通道”,不仅能为京沪高铁年均3.5亿人次的客流压力开辟分流通道,更将激活济南西站“一核多向”的枢纽潜能。专家测算,三条纵轴配合鲁南高铁横轴,可使济南对鲁西南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提升40%以上。
在济济高铁的站点布局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平阴站的“从无到有”。这个位于济南西南门户的县城,多年来受制于交通末梢地位,GDP增速长期低于全市均值2个百分点。如今随着高铁设站方案的推进,平阴正在谋划“轨道上的产业跃迁”——玫瑰特色小镇规划面积扩容至23平方公里,阿胶产业园启动“高铁物流专线”预研,装备制造基地更是提前预留了2000亩临站开发区。
“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升级,而是县域经济重新定位的契机。”平阴发改局负责人在最新规划座谈会上强调。当高铁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是生产要素的流转成本,这个传统农业县正试图抓住“轨道经济”的黄金窗口期。据测算,高铁开通后平阴至济南主城区的时间成本降低70%,可带动年客流量增加80万人次,直接撬动文旅、物流产业超50亿元产值。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