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山下碧连天
谷雨前的夜雨来得恰好,将天地洗得清澈如一方新砚。翌日早晨,晴光泼溅处,洛阳写作学会的文友们踏着晨露登车,载着满车待发的诗情,从理工学院绿园出发,沿开元大道向东驶去。车轮碾过湿润的柏油路面,发出春蚕食叶般的细响。
此行目的地是万安山下的伊滨区。车至伊河大桥南畔,天地忽然舒展开来。元稹“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的诗句自记忆深处泛起,昨夜喜雨确乎有造化之功,一顿泼洒下来,将万顷田野染成越窑青瓷的釉色。远眺处,万安山裹着乳白轻纱,时而露出青黛眉峰,时而隐入雾霭之中,恰似一幅未干的水墨在宣纸上徐徐晕染。文友们倚窗而望,目光所及皆是待题的诗笺。
万安山脊线切割着天际,这座洛阳东南的天然屏障,自玄奘取经东归,回故里探亲歇脚而得名,默默俯视着人间沧桑。
而今,万安山下一碧万顷,北麓的伊滨区,像幅缓缓展开的工笔长卷,城乡交融的墨色正洇出新韵——伊滨正青春!
采风第一站,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东汉帝陵南兆域。
多年前,考古人员在西朱村曹魏大墓东边405米的位置,发现了一座更大的墓葬,它全长50多米,已达到帝陵级别的规格。专家推测,这座更大的墓葬有可能就是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
在帝陵遗址的一处探方内,考古人员手拿工具,小心翼翼刮去覆土,细读着土里蕴藏着的信息。方坑壁上深浅不一的层层夯土,用白颜色清晰标注,分明是一摞摞凝固的竹简,一部部史书的册页,它似乎在对我说:历史就是这样一层土压着一层土写就的……
此时,百米开外的高铁上,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惊起的雀鸟将我的视线扯向正在拔节孕穗的麦田——忽然悟得:在这片土地上,庄稼与文明始终在进行着垂直对话——麦芒向上轻触苍穹,探铲向下叩问厚土,而连接两者的,正是那根贯穿五千年的碧色血脉。
伊滨,一片粮食与文明共生的沃土。
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车辆在绿色中穿行,中午时分,我们来到洛阳国际现代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区。进入接待大厅,桌上摆放着的番茄切块,红得耀眼,大家纷纷品尝。一文友高声感叹:“吃到小时候的味道了!”我连忙用牙签插起一块放入口中,果肉沙软,汁液饱满,瞬间把人带回到童年的时光。走近展柜一看,番茄包装盒上竟也印着“小时候的味道”,真乃实至名归!
智慧温室大棚规模宏大,令人震撼。隔着玻璃幕墙相望,高大的番茄株如藤树一般,足有丈余,缠缠绕绕,绿意连绵。大小不一、色彩斑斓的番茄挂满枝头,全用无土栽培,让人疑心闯入了童话世界。年轻副镇长介绍“大粉番茄”时,数字在他唇齿间化作晶莹的珍珠:“日产量八、九吨”、“今年已产七百余吨”、“已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就业”……寇店镇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紧盯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和智慧农业发展,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伊滨,一片科技与为民情怀共生的热土。
退休前,在市直机关工作时,我曾两次来过寇店,都是带着美好印象离开。中午在驶往寇店镇政府的车上,我在思索,伊滨人为民情怀的根须在哪里?车缓缓停靠镇政府门口时,只见门内红色花岗岩上镶嵌的“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临窗的文友说:“看见毛主席的书体,心里就会升起一股别样的暖流!”我豁然开朗,他说的不就是我探寻的根源吗?
午后的阳光依然灿烂,给万安山下的五龙村镀上了一层金箔。文友们走进藏满故事的山村,这里有玉皇大帝派五龙下凡治水的古老传说,也有高氏兄弟和牡丹石的现代叙事,更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感人壮举。
1973年农业学大寨时期,伊滨人克服种种困难,在五龙村建成了调沙河水的石拱渠,水渠全部用石料砌成,坚固优美,在五龙村上空飞架而过。拱桥长200多米,最大跨度60米,拱桥柱墩上錾刻着的两幅对联成为一道风景。其一是:“铁笔动地歌;人民智无穷。”其二是:“天高志气高;长虹落九天。”拱桥修筑成功后,公社领导意气风发,信口拈来一联:“劈山凿崖,河山听调遣;气死龙王,山区变江南。”我凝视着錾刻青石上的道道笔划,仿佛看到了当年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要把山河重安排”的火热场景……
红色基因代代传。现任村党支部张书记,仰望着飞架的渡槽,目光坚定地对我们说:“这些年,五龙村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先后建成了村部大院,劈山凿石新修一条4公里长的出村道路,改造修缮两幢教学楼,解决了全村吃水问题,近期重点搞好八公里长的五龙峡旅游开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景就在眼前!”
艳阳西斜,渡槽如一张蓄势的巨弓横架在村庄上空,拱桥下笔直延伸的道路在阳光下流光烁烁,像一支搭在弓弦上待发的金矢!
伊滨,一个传承着红色,开拓着未来的地方。
大家收获满满,返程一路西行,学会李焕有会长在车上神秘地说,路上我让大家看一个几分钟的景点……夕阳西坠,车辆前方出现一个高高的石岗,李会长示意停车。大家下车驻足西望,只见夕阳自西斜射过来,给石岗上高大的石柱镀上了一道道金边。李会长说,这就是禹宿谷堆。大家仔细端详石柱,恰似器宇轩昂的人物雕塑:魁梧、伟岸的身躯,灰白淡黄的头发……有人脱口而出:“这不就是大禹雕像吗!”李会长露出笑意并介绍道,此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建设者在岗上取石,为保留上面石窟无意中形成的!“这既是上苍的赐予,更是百姓的心愿”,大家异口同声说。此时,我心里想,那伟岸的轮廓与镇政府门内“为人民服务”的题词,在夕阳下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金石和鸣。
落日熔金;万安山下,碧色连绵。方特欢乐世界工地机声隆隆,郑洛高速建设正酣,中州时代与龙门实验室披覆金晖,郑西高铁上列车如离弦之箭……
雨落生百谷,万事皆可期——伊滨,一个既生长着庄稼,也蕴藏着文明、砥砺着精神、充满着活力和希望的地方!
作者简介:王耀敏,男,汉族,1958年11月出生于洛阳市洛龙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恢复高考制度后,劳动之余连考三年,有幸成为“新三届”学员。毕业后在本市城市区多个街道、区直机关多个部门任职,十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并被收入有关专辑出版。曾是“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洛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洛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洛阳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中共河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后到市直机关工作。从调研员岗位退休后,闲暇之余读书看报,浸润于文学海洋之中,把写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有三十余篇记述家风家训、颂赞家乡风貌、抒发乡愁情感的散文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媒体发表。2022年成为洛阳市作协会员。
( 摄影:马 骏 赵青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