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歌 生命如诗
董邦耀
读完姜志理先生笔下李永学的《流金岁月》,仿佛饮下一杯沉淀了时光的老茶,初品是乡土人情的醇厚,细酌是生命韧性的回甘。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幅浓缩了时代变迁、人性光辉与生命哲思的画卷,让人在文字间触摸到岁月真实的温度。
李永学先生的笔下,故乡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原乡。从“福严禅院”的石马残影到关中平原的婚丧礼俗,从田间麦浪的翠色到“三味园”的九宫菜畦,他以赤子之心为消逝的农耕文明立传,为变迁的乡土中国存照。那些骑石马、掏鸟蛋的童年剪影,与今日水泥路旁樱花盛开的庭院相映成趣,让人不禁思考:在城市化浪潮中,我们该如何守护灵魂的栖息地?那副“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碳化木联,既是土地情怀的宣言,更是文化传承的隐喻——唯有在心灵保留一方沃土,方能抵御时代的浮躁。
更令人动容的是文字中流淌的生命韧劲。从《从两毛钱看作风》的敏锐笔触到《风雪夜归人》的铿锵纪实,李永学用半世纪的光阴诠释了“笔耕不辍”的真谛。他记录的不只是铁路建设的轰鸣,更是普通劳动者用汗水浇筑的时代丰碑。那些在推土机上三天三夜的坚守、在病床前隐忍四十六年的父爱、在油毡工棚里用三块石头支起的婚姻,都化作一粒粒珍珠,串联成生命的华章。正如韩愈所言“业精于勤”,他的写作生涯印证了:真正的创作从不是灵光乍现,而是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焐热生活的馈赠。
细读姜志理先生饱蘸深情的文字,仿佛与两位古稀长者围炉夜话。李永学先生用笔墨耕耘出的《流金岁月》,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叙事史诗,更是一部镌刻着时代年轮的集体记忆。在姜志理的笔下,这位同龄人的一生恰似关中平原的沃土,既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又焕发着新时代的盎然生机。
书中的人性光辉尤为璀璨。为工友募捐的工会干部、替继子铺路的仁者、为同窗解囊的挚友——李永学以行动诠释了“德厚流光”的深意。最令人泪目的,是他在丧子之痛中选择“宁人聚不财散”的担当。这种中国式家庭特有的隐忍与牺牲,在当下个体意识张扬的时代更显珍贵。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善良不是刻意的高尚,而是将他人装进心里的习惯;真正的格局不是俯瞰众生的姿态,而是甘愿低到尘埃里托起他人的胸怀。
合卷沉思,《流金岁月》恰似一面明镜,照见了我们这代人缺失的生命课:当“快”成为时代关键词时,李永学在“慢”中酿出了生活的诗意;当“自我”被无限放大时,他用“无我”书写了生命的辽阔。那些泛黄岁月里的粗茶淡饭、工地灯火下的奋笔疾书、樱花院落中的执子之手,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生命的质量不在于攫取多少光阴,而在于将每个当下活成滋养灵魂的沃土。这部作品不仅是往事的回溯,更是给当代人的一剂清醒药:在追逐星辰大海时,莫忘俯身亲吻脚下的土地。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金榜头条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