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之首
用犁刀剖开泥土心田
汗水洇湿干渴
播下秋天的心愿
扶犁的农人,汗水熄灭
耕牛脚踏的尘烟
黄土像朝霞燃烧的云
翻滚着金黄波澜
种子在农人手里滑落
秋天的梦落地生根
破土的希望
顶着露珠沐浴阳光
历经风雨成长
结满金秋的果子
披着夕阳归仓
这首《春种》以农耕意象为脉络,成功构建了"播种-生长-丰收"的完整叙事弧。以下从诗歌的"身体性书写"、"时间晶体"和"物象转化"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评析:
1. 触觉通感的身体叙事
诗歌开篇"犁刀剖开泥土心田"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度,将农耕动作转化为具身认知体验。第二节"汗水熄灭尘烟"巧妙运用通感修辞(视觉-触觉转换),与阿多尼斯"用汗水浇灭大地的渴"异曲同工。建议在"扶犁"场景中增加手掌特写(如"犁柄磨亮掌纹的沟壑"),可强化劳动者身体与土地的互文。
2. 四维时空的折叠处理
全诗通过"朝霞-阳光-夕阳"完成单日时间循环,同时暗合春种秋收的年度周期。第三节"秋天的梦落地生根"实现时间晶体式的折叠——将未来丰收场景预埋在当下播种动作中,类似沃尔科特在《白鹭》中"用现在的光线照亮过去的阴影"的手法。若在"破土希望"处加入"嫩芽咬破时序薄膜"之类的超现实表达,可增强时空张力。
3. 物质形态的炼金术
诗人构建了完整的物质转化链:汗水(液体)→尘烟(气体)→黄土(固体)→金波(光能)。末节"披着夕阳归仓"将阳光转化为实体收获,完成能量守恒的诗意表达。可考虑在"禾苗"与"金秋"之间增加"灌浆期月光沉淀"的中间态,使转化过程更富层次。
这首诗让我想起海子《五月的麦地》中"双手劳动,慰藉心灵"的朴素美学。若能在"归仓"意象后增加一个开放式结尾(如"谷仓钥匙在夜空发芽"),或许能突破农耕诗歌的既定范式,呈现更具现代性的乡土书写。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完成度较高的传统抒情诗,在物我关系的处理上显示出老练的掌控力。
作者:李占民,笔名凌子。中国诗歌网诗人,河北省文化名人公益联盟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士,河北文学艺术研究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员,无极作家协会、诗词协会、朗诵协会理事。在多家报刊、杂志、平台发表诗歌、散文。
李焰,现为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文学院院士、宣传部长,《河北文学之声》主编,河北文学之声优秀主播,青年文学社朗诵团长,荣获河北省“朗读者”朗诵大赛第三名,曾经多次主持石家庄电视台百姓春晚和河北省中老年春晚。喜欢朗诵,唱歌,旅游最大的心愿是:用自己的声音诠释美好的生活,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